许立志
中国当代诗人
许立志(1990年7月28日—2014年9月30日),曾用笔名浅晓痕,广东揭阳人,当代诗人。
人物经历
1990年7月28日,生于广东省揭阳市玉湖镇东寮村。初中及高中就读于玉湖中学,高中毕业后在广州、揭阳等地打过工。2010年,开始诗歌创作。
2011年初,赴深圳,进入富士康工作,当过作业员、仓管、线长,管理整条流水线;10月,《许立志的诗(4首)》发表于民刊《打工诗人》;11月,参加在惠州举行的《打工诗人》创刊10年纪念诗会。
2012年起,在厂刊《富士康人》上发表诗歌、散文、征文、影评等30余篇。2013年9月17日,完成诗作《我谈到血》;12月,完成诗作《流水线上的兵马俑》《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2014年2月,合约期满后曾赴江苏谋职,不久返回深圳,失业半年;8月底,拒绝了纪录电影《我的诗篇》摄制组的邀约;9月26日,与富士康又签订一份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9月30日下午近2点,从深圳龙华一座大厦的17层跳楼身亡,终年24岁;10月1日0点0分,定时微博“新的一天”发布;10月15日,骨灰被大哥许鸿志撒入深圳南澳的海水中,随行的《我的诗篇》摄制组拍摄了整个海葬过程。
个人生活
许立志生前在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工作,工作分白班、夜班,每个月一轮换,大部分时间都是站在流水线上操作。白班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再加班到晚7点;夜班从晚8点到第二天凌晨5点,加班到早7点。他在深圳租住的小屋只有近十平方米,有一个写字台,床下有凌乱的酒瓶,简易衣柜的上半部被用作书架,桌上放着《草叶集》《生如蚁,美如神:我的顾城与海子》。他在这间小屋里吃饭、睡觉、拉屎、思考、失眠、偏头痛、唱歌、阅读、写诗。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在许立志包含了不同题材、风格、主题、形式的诗歌创作中,“死亡”是具有统摄性的第一主题。他钟情于这个主题,或者说被这个主题死死抓住,在一种“先行至死”的写作状态中,一遍遍地体验和追摹它那噬人的魅力。他惨烈的堕楼之举也提醒人们,他并非只是写写而已。这使得他那些死亡之诗在修辞之外,获得了某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如《老蝉》:“她不过是在我心里种下一座深深的庭院/好让我在午后的蝉鸣下纳凉,慵懒/摇摇蒲扇,眯缝着一跳一停的眼/来者秋风夏凉,一袭长发惊扰了众蝉的耳语/树荫下我的身体无关世界/在一只老蝉合眼的瞬间,一点点消逝”。蝉只有短短一季的生命,饮风吸露,居高悲鸣,自古就是诗人悲剧命运的象征。“老蝉”更是大限将至的意象,当它“合眼”时,“我”也随之消逝。诗人将死亡置于一种舒适悠闲的日常氛围中,而非某些痛苦、激烈的情景下,凸显了日常之无常,读来更令人动容。许立志的死是典型的诗人之死,他也的确秉持着这样一个顽念:“无论以哪种方式/走向死亡/作为一名合格的诗人/你都将死于/自杀”(《诗人之死》)。但另一方面,他的死绝不仅仅是诗人之死,更是一名底层打工青年的绝望之举,有着深刻的社会环境层面的因由。
死亡并非一个独立的命题,与死亡相伴而生的是“生存”。许立志说:“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我弥留之际》),出生的时候空如白纸,一切都是新的,所以“我很好”;而死亡之时,一切都送还天地,那么“我也很好”;只是现在,“我并不好”。事实上,生存远比死亡要更加本质,深刻的死亡意识是建立在深刻的生存体验基础之上的,作为敏感的诗人,深刻的生存体验造就了诗人对“死亡”的热衷,《诗人之死》成了许立志为自己塑造的墓碑。生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日复一日地活着,但对许立志来说,生活却如绳索般将他死死地捆绑,他写道:“我是一只小小的飞蛾/总是奋力地扑向/生活这场滔天大火”(《飞蛾》)。这句诗描写的不仅仅是诗人自己,更是许许多多平凡的人,生活就像一场滔天大火,每个人都不得不扑向它,如同宿命一样。诗人秦晓宇说:“许立志就是带着这种越来越浓重的黑夜意识上路的……黑夜就是他的现实,而容纳黑夜的诗歌又几乎是他唯一的灯火。”这个论断使得诗人的一生更富有悲剧色彩,一个身负黑夜意识的青年终究会走入黑夜,而推动他的正是生活这场滔天大火。顾城写《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讲的是那一代人在黑暗中的命运起伏,于绝望里寻找光明的过程;可许立志却发出了“这黑色的眼睛啊,真的会给我们带来光明吗”(《夜班》)的疑问。诗人在质问生活,深重的苦难并没有随着那一代而离去,人们依旧沉沦在痛苦之中。他写道:“我们沿着铁轨奔跑/进入一个个名叫城市的地方/出卖青春,出卖劳动力/卖来卖去,最后发现身上仅剩一声咳嗽/一根没人要的骨头”(《失眠》),这是诗人的生活状态,这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艺术手法
借物抒情
许立志以比兴手法借物抒情,如《一颗花生的死亡报告》,他仅在一份花生酱的产品说明书上加了个标题,便成了一份花生的死亡报告:花生酱的生产意味着花生的死亡,生产厂商就是谋杀者,厂址就是死亡地点,而结尾处的生产日期显然就是死亡日期。他用花生被压榨成花生酱来隐喻工人被压榨至死的命运,传递出强烈的批判意识与抒情意味。
《一个人的手机史》同样是一首从字面上看毫无抒情色彩的深度抒情之作:“索尼爱立信K510c(2009.1.29—2011.2.1)/诺基亚5230(2011.2.1—2012.3.10)/中兴U880(2012.3.11—2013.6.11)/小米2s(2013.6.11—)”。作为一个孤僻而忙碌的青年民工,许立志的情感生活、娱乐和学习生活基本是在手机上展开的,手机就是他的私人生活的现场,就是他的精神生活的载体,使他暂时游离于枯燥冷酷的工厂世界之外。他所在的代工厂生产苹果手机,可在马克思看来,那对于他只是异己的存在物,何况他买不起,“人家出门买苹果四代/我出门买四袋苹果”(《自嘲歌》);他只对他拥有过的这四部手机满怀情意,牢牢记得和它们每一个的初识与终别的日子。而这首诗不仅写手机,同样也是以物喻人。诗中起止日期用了通常生卒年的写法,这让读者进一步意识到,手机品牌及型号很像是工人名字及其工号,例如作者本人可依样写成:许立志G4204934(1990.7.28—2014.9.30)。在这个意义上,这首诗又是一份“死亡报告”,以最简洁的方式记录下一个个工人的生死,省略一切修辞。
反讽语言
一写到打工生活,许立志就苦大仇深,给人的感觉他仅仅是个悲情愤怒的诗人。其实他很有幽默感,擅长运用某种内含锋芒的反讽语言。这种语言以戏仿来恶搞、捉弄模仿对象,大曝其丑,用诙谐玩闹、机智妙语对抗丑恶与庸俗。如《一位老干部退休后的诗意生活》写一位贪腐了几十年的老干部,退休后“过上了与世无争的诗意生活/在自家院子里,种上了/几棵松岛枫,几株武藤兰/……要是感到累了,他就躺在摇椅上/举头仰望苍井空,凝眸倦鸟西野翔”。诗中充满诗意的自然风物用了日本AV女优的名字。
更多时候他会以乐境写哀,用一种“悲剧性闹剧”的方式来表现荒诞、惨败的人生。《狂人日记两首》:“我还能喝点米汤呼吸也还没断/你们有什么可开心的/我还活着/你们怎么笑得出来”;在《请给我一巴掌》中,他写道:“请给我一巴掌/作为父亲我怕痛/我不敢卖肾给我儿子买iPhone5S/我愧对儿子/请给我一巴掌/……请给我一巴掌/作为诗人我怕死/我活到今天还没自杀也没打算自杀/我愧对媒体愧对大众/我愧对诗评家愧对诗歌史/请给我一巴掌”。他的幽默就是抽向这社会的一巴掌。在许立志看来,活着是一场“悲剧性闹剧”,死后亦然,“自己的葬礼”屡屡被他拿来开涮,自嘲的同时幽死神一默:“在我的葬礼上/他们哭得面红耳赤青筋暴露/就像我年轻时在KTV/唱死了都要爱”(《孝儿孝女》),“儿孙哭声嘹亮,送葬队伍无插队掉队之乱象”(《重生》)。
实验性写作
许立志基本上是普通话口语写作,但有时他会通过具有一定实验性的写作实践,探索诗歌语言的可能性。《一颗花生的死亡报告》即是一例。作为揭阳人,他有几首诗运用了潮汕方言语汇。“九九八十一难后/番薯伯终于入土为安/险险到达西天”(《番薯伯西游记》),“险险”即潮汕方言,微妙的是,其意近于有惊无险。许立志亦热爱古典诗词,常常把自己想象成落魄于当代的古人,夜晚侧卧于古籍中,“和一个词,和一首诗/相拥而眠”(《古人》);每当“伫立于阳台”,他就不再是那个为暂住证或明天的早餐担忧的打工仔,而成了一位“倚阑远眺的宋朝词人”(《担忧》)。他的写作因此也有些铄古铸今的尝试,根据特定主题,化用文言辞藻或古诗句法,实现某种异质混杂的效果。他的五首《杂交诗》,每首均由某一古典诗词名句起兴,接下来却并非古典诗意的发挥,而是让这些千古名句落入当代众语杂交的语境之下,不伦不类,其结果只能是一场场语言的“悲剧性闹剧”,在这个过程中,落魄的又何止这些古典诗句。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诗人、作家耿林莽:“流水线上,机器轰隆隆地鸣响,飞旋。站立:八小时站立,十二小时站立,或者更久。你与它们面面相觑,相依相伴。机器是主人,而你不过是,从属于它的一个‘附件’。机器面前无自由,腿麻木了,脑更麻木,麻木成一段流着汗的木偶。不想再做流水线上的‘兵马俑’了,你离开了机器,走出车间,茫茫人海里寻找,一种解脱:你写诗,(你的诗字字闪光,才华横溢。)然而,诗能够拯救你吗?一首诗,甚至换不来一碗薄薄的稀粥。”
诗人、作家余秀华:“就诗歌本身而言,如果没有他这个生命的结束,放在众多的诗人之间,水平相差不大,不会比别人高,也不会比别人低。但让我觉得很悲哀的是,大家因为死亡来关注一个人的诗歌,这反而让诗歌变得更加悲哀。”
诗人、出版人沈浩波:“与余秀华相比,许立志写着更本质的诗歌,我喜欢许立志这样的诗人,这与他是否打工,是否自杀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欣赏作为诗人的许立志。许立志的诗歌中,有苦难也有生死,但都只是属于他个人的,没有任何虚张声势的放大,这样的诗歌,才保有着生命本身的尊严感。许立志的死亡,构成了媒体的噱头,也引发了大众的关注。但这与他的诗歌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大众不会真的喜欢许立志,因为他写得足够好,干净纯粹,不媚俗,不讨好,不夸张,不矫饰。”
诗人、诗歌评论家秦晓宇:“许立志是90后,原本有希望成为诗歌最新生的一个力量。他天赋很高,我觉得他和海子相似,他们的诗歌都非常通俗易懂,情感特别真挚强烈。对于大多数的读者来说,这样的诗歌更容易打动人。”“这是把人生经验和写作经验直接打通的创作。虽然不一定每首都好,但是他绝对算得上打工诗人以及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许立志是一位农民工,一位富士康的员工。他写诗,可惜的是,一位有才华的年轻诗人,被冠以‘打工诗人’的同时,却在这个时代找不到出路。在短短两年的创作生涯里,许立志的诗记载了中国一个庞大人群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困境。他的诗使得当代无数自诩为诗人的无病呻吟显得苍白无力。”
后世纪念
众筹活动
许立志诗集《新的一天》在他去世后众筹出版,该书众筹由诗人、诗歌评论家秦晓宇以及蓝狮子出版发起。
纪念特辑
2018年9月30日,《打工诗人》总第32期开辟“悼念一滴水:纪念许立志特辑”,共选发26位打工诗人纪念许立志的诗歌作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9 07:1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