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正龙,男,1963年生,江西上饶人。现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学院雕塑》执行主编。
北京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河北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
曾任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编委。
教育背景
1985年学士毕业于
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
1991年硕士毕业于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专业。
2001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研究方向
中国当代雕塑造型研究、雕塑学研究。
学术观点
儒家学说赋予人们通情达理的现实信念,道家学说则提供了奥妙玄虚的空灵遐想。
中国雕塑造像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物象情理兼得,时显睿智的灵光。雕塑造型蕴含智慧,联动而寓意的组合构造呈现出“非现实的现实”形态。
艺术主张
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下,汲取中华传统精髓,融合西方现代语汇,研究雕塑构造形态。注重发挥想象力,探求原创性方式,创作“中国、当代、个性、智慧”的艺术作品,述说“中式物语”,以此丰富雕塑文化类型,营造新型人文空间。
学术成果
作品入选全国美展、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获首届中国·南昌雕塑艺术节“政府奖”、中国雕刻艺术节大奖赛“银奖”和第3届全国城市雕塑展、中国·郑州国际雕塑精品展、北京当代国际金属艺术展、河北国际石雕邀请展“优秀作品奖”。
作品为国内外政府和学术机构收藏,永久置放于瑞典ARBOGA雕塑公园、意大利CASORIA博物馆、北京国家奥林匹克公园、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江西名人雕塑园、黑龙江造型艺术产业园、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杭州孤山公园、石家庄世纪公园、芜湖雕塑公园以及清华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等地。
出版《时空铭——雕塑艺文选》、《雕塑概论》、《雕塑构造》、《雕塑学》等十余部专著,其中《雕塑构造》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雕塑概论》获
清华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奖。论文《以构造方式走向公共空间——论中国当代雕塑的造型变化》获人文奥运与公共艺术论坛优秀论文奖,主持编撰《学院雕塑》系列丛书。著述被广泛转载引用,是部分院校本科教材和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教材,也是一些省市部门成人教育及专业资格证书指定考试书目。
教学成果显著,作为指导教师,所带学生多人多次夺得全国奖项。先后应邀在
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青海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中南林业大学、
广西艺术学院等十多所院校讲学,推广教学理念。
此外,先后参与亚运会海上运动场主雕、中华世纪坛浮雕工程及中央政府赠香港特别行政区雕塑《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的泥稿放大及金属铸造监制工作。为山东临邑设计广场雕塑《世纪辉煌》,该广场被评为“山东十佳城市中心文化广场”。策划“平台——98青年雕塑家作品展”等。
专著出版
2013年《时空铭——雕塑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7年《雕塑构造》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许正龙雕塑作品集》中国设计年鉴出版社
出版图书
论文宣讲
2012年 瑞典国际雕塑研讨会(阿尔博加)
2011年 水木清华——国际校园雕塑大展学术研讨会(北京)
2006年 奥运文化与公共艺术研讨会(北京)
2004年 现代生态园林雕塑艺术论坛(漳州)
2003年 世界雕塑大会(长春)
2001年 第7届中国雕塑论坛(西安)
2001年 艺术与科学国际研讨会(北京)
2000年 第6届中国雕塑论坛(惠安)
1998年 第4届中国雕塑论坛 (大连)
主要展览
2013 《楼房高高》,活力亚洲——亚洲现代雕塑家协会第22届作品年展(广州美术馆)
2013 《飞石》,中国芜湖国际雕塑大展(芜湖雕塑公园)
2012《和合——从导弹至钢笔》,瑞典国际雕塑邀请展(阿尔博加)
2012 《裂变东方》,中国姿态——第二届
中国雕塑大展(温州·上海)
2011《百年流变》,艺术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展(国家博物馆)
2011《镜里镜外》,水木清华——国际校园雕塑大展(清华大学)
2010《苍茫》,第四届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2009《苍茫》,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长春世界雕塑公园)
2009《世纪变革》,中国动力——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北京国际雕塑园)
2008《红星闪闪》,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雍和艺术馆)
2008《金光闪闪》,记录历史——中国美术家代表作品邀请展(中华世纪坛美术馆)
2008《沧桑》,凝聚梦想——北京百件奥运雕塑展(国家奥林匹克公园)
2007《楼房高高》,
韩国中央大学·中国清华大学教授作品交流展(学院美术馆)
2007《风化》、《突破》、《惊蛰》,何去何从——中国当代艺术展(香港大会堂)
2007《山石巨变》,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炎黄艺术馆)
2006《重整山河待后生》,中国当代雕塑家实验肖像作品展(
天津美术学院)
2006《旧貌新颜》,中国首届国际雕塑精品展(郑州会展中心)
2005《复兴》,100 Artists fora Museum 国际当代艺术展(意大利CASORIA博物馆)
2005《惊蛰》,雕塑百年——新时期雕塑名家邀请展(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2004《惊蛰》,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展(中国建筑展览馆)
2003《童谣》,大海·音乐——厦门国际雕塑展(厦门海湾公园)
2003《火柴》,赶集——当代艺术文件大展(北京香格里拉公社)
2002《琴怨》,方寸之间——第一届国际袖珍雕塑展(台湾历史博物馆)
2002《渴望蓝天》,NOI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
2001《开放空间》,共享与共存——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
中央美术学院)
2001《对语》,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孤山公园)
2000《新世纪》,河北首届国际石雕邀请展(石家庄世纪公园)
2000《网络世界》,第二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杭州西湖美术馆)
1999《豆角》,长春国际雕塑邀请展(长春世界雕塑公园)
1998 《火柴》等六件作品,平台——98青年雕塑家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1997《吉他》等十件作品,中外四人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1996《世纪之手》,中国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
1991《搓板》、《醉石》,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展(香港·新加坡)
专访评介
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精品赏析》、《东方时空》、《美术星空》、中国艺术报《名家专访》、学院雕塑《名师访谈》等栏目采访。文论与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周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美术报、美术、
美术观察、美术研究、
江苏画刊、艺术界、美术界、雕塑、装饰、美苑、当代学院艺术、青年艺术家、台湾《艺术家》、美国《雕塑》等国内外百余家报刊上。作品还被收入《中国百科年鉴》、《中国雕塑年鉴》、《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美术家图录》、《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
今日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大事记》、《中国当代艺术倾向》、《
中国当代雕塑》等大型画集之中。在中国现当代雕塑研究中,被多位著名美术史家列为主要类型之一的代表人物。
拍卖收藏
作品曾受拍于嘉德、太平洋、国安五龙等专场拍卖会。作品为北京、长春、石家庄、杭州、南昌、郑州、厦门、芜湖等市政府部门及北京电视台、清华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文化教育机构永久收藏,并为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画廊或私人收藏。
佳作赏析
作品欣赏
评介节选
搞艺术的人,感情冲动、心血来潮的多,而正龙却擅长沉静与思索,心地纯正,他总是与世无争,朴实本分的。但在艺术追求上,他却从来不是循规蹈矩的,只要自己拿定主意的构想,他会千方百计地实现它,一股坚毅顽强的精神,执着地投入,几乎很少想到生活乐趣与物质享受,他把乐趣与享受百分之百的深深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了。
——袁运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一 融合
清华美术学院的许正龙恐怕是在当代最早致力于创作日常生活化物件的雕塑家之一,他的一系列作品都是取自常见的生活物品,这个过程从1989年开始,一直持续。这个过程是他对物品与人的关系思考的过程,在这些物品中,寓含了作者的许多暗示需要的东西,同时,在这些物品中,他还有拟人的倾向。
——孙振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选自中国当代艺术倾向丛书《雕塑空间》,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看正龙的雕塑,常以超现实的想象和仁爱使他的作品充满阳光和智慧……
我不是雕塑行家,看正龙雕塑常过目不忘,善读者会发现,他注重雕塑艺术的诗性象征和隐喻,很现代。如《火柴》、《叉子》、《开关》、《吉他》、《提琴》等作品,其造型皆似人非人,似物非物,有很多顺其自然的神思,和适形造型的妙得。说火柴,非火柴,又名火柴;说什么,非什么,又名什么,一切皆幻,一切皆缘,一切皆生悖论之妙。近期他又创作了一些石头与金属等异质材料的角方圆同构,万物冥合为一,无界无域,无分别,这可能都是正龙“神与物游”的心迹。
任何艺术都有限制,限制常常是艺术家想象和创造之母。雕塑艺术家在各种物质材料面前,大都会利用限制,又超越限制,从中引出生命,解放生命,创造生命,正龙正是这方面的高手。
——刘巨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二 冲突
米开朗基罗曾说,雕塑家的任务就是将早已存在于石材中的形式解放出来。在他眼中看到的是一个个扭曲躁动的人体,被释放出来的是奴隶、英雄或圣徒。许正龙要释放的,是被禁锢在石材或其他媒介中的是不断生长着的、抽象的、不规则的、尖锐的形,它们要突破一切束缚自己的表面,正如许正龙沉静外表下执着不羁的个性。《风化》虽然体量不大,却有着极强的视觉张力,尖锐平滑的几何体像利刃般刺破石材粗糙的表皮,硬生生地切割进周围的空间。这个系列中最成功的作品是《惊蛰》,蛰伏了一冬的生命开始舒展复苏。这次生长出来的是尖锐的不锈钢,而突破的是锈蚀的铁皮,两种不同的材质在色彩和质地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美术》主编)
选自《挣脱与逍遥》,原载《中国美术》2008年第6期
许正龙的雕塑艺术透出的高贵品格,只能源自人在面对生存、艺术和信念时所拥有的真诚;因为,我们对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了,只有少数清醒者依然故我地坚持残留下来的极其有限的艺术准则和精神“语法”,许正龙便是这少数清醒的富有者之一。
无我之境才是真正的大我之境。艺术表明,许正龙力避了精致、抒情作品所难以逃脱的幼稚,而将自己的内心通过艺术创作和作品本身在新向度上推至深沉、朴素的境地和高度。就是说,在意义和价值的层面上,他提供给我们的最深刻感受是,让我们在形而上层面寻找到了事物的本质方面。
——徐恩存(《中国美术》主编)
选自《新向度上的精神象征》,原载《中国美术》2008年第6期
三 变异
许正龙的“隐寓”更多的是以经过改造的具体的形体来表达抽象的意念,这就是“象征”。他总是以他独特的视角观照雕塑,昭示一些人生社会的命题。其基调往往是凝重的,富有悲剧性的。……给我们造成一种深刻的陌生感,进而促使我们去进一步思考。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选自《生存的象征》,原载《美术观察》1996年第7期
许正龙无时不表现他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人文情怀,表现他对自然山水的眷恋,寄寓了他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同时他也对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不可挽回的破坏而流露出深深的惋惜,透出几分痛楚与无奈。在他的手中,中国农耕文明孕育的山水美学,得到了别样的阐发与流露。其实,中国人对山川自然的依恋情结,就是“天人合一”哲学的具体体现。
——陈培一(原《中国雕塑年鉴》执行主编)
选自《山石入画》,原载《
中国当代本土雕塑家个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