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应鑅(1820—1891年),原名应麟,字昌言,号星台,清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祖籍广东汕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历任广饶九南兵备道兼九江关监督、江苏
按察使、江苏
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护理
浙江巡抚等职。许应鑅一生“清介自持”,清正廉明,在任江苏按察使期间平反百余件冤案,被老百姓誉为“许青天”。
许应鑅出身于富贵之家,为清代广州高第街许氏家族的一员。高第街内有一小巷叫许地,巷内都是富丽堂皇的豪宅,这便是被称为名门望族的许氏家族聚居的宅邸。由于当时高第街为番禺县属,所以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在著述中说“粤称世家,必言番禺许氏”。许应鑅的祖辈与父兄因做盐业生意积累了巨额财富,但是与众多清代商家不同的是,许家子弟并不喜欢与别人争奢斗富,却喜欢读书、考科举、从政。在晚清光绪年间,许家就出了18位举人、进士、翰林。如许应鑅的堂兄弟应骃、应锵、应銮、应镛、应錝、应锴、应镕等七人均中举人,被称为“七子登科”。
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许应鑅自小在其父兄督促之下,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读书。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小应鑅在读书的过程中,受到很多教益,他一方面继承商人家族务实和善于治事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从前贤典籍中汲取深厚学养。家族中的长辈都对小应鑅赞誉有加,认为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发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期间,英军曾尝试攻打广州,许应鑅与族兄们组织团练反击。因抗击英军入城有功,清廷特赏以主事职衔。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许应鑅考中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许应鑅赴京赶考,他以会试第十二名的成绩中进士,被授为工部主事,从此步入仕途。
许应鑅颇有政绩,他任江苏按察使时,因平反上百宗冤案而被誉为“许青天”及“一代清官许应鑅”。任临江府知府时,教育好斗游民不再扰乱社会治安,鼓励他们以正业为本,参加生产劳动,还传授种植
柑子等技术,在民间广为流传,当地至今还有“许公柑”之说。?
明清时期,许应鑅家乡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是养蚕业十分发达的地区。在江西任职的时候,许应鑅观察到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适合养蚕,于是他从家乡雇来蚕工,亲自把家乡的种桑养蚕的技术传授给乡民。针对民力不济的情况,许应鑅答应由官府出资帮助老百姓购买桑树和蚕种。为解决后续的生产问题,他还专门成立蚕桑局,为百姓提供技术指导,并帮助他们销售。江西的养殖业由此兴盛起来,许多人家通过养蚕摆脱贫穷的生活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