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平,1961年2月生,环境与工业微生物技术专家,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61年2月,许平出生。
1978年9月—1982年7月,就读于
华东化工学院(现
华东理工大学)生化工程专业。
1987年9月—1990年7月,就读于山东大学生命学院,毕业后获得微生物专业硕士学位。
1992年10月—1993年10月,先后在日本大阪大学、京都大学UNESCO研究生班微生物学专业学习深造。
1996年9月—1999年7月,就读于山东大学微生物系,毕业后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85年—2005年,任教于山东大学。
1997年,任山东大学教授。
2002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2005年—2008年,任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201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2019年,当选位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许平的研究领域主要为工业与环境微生物技术、微生物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生物催化和环境化学生物学、基于组学的细菌代谢工程、环境毒物代谢的分子机制、环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代谢、天然食品添加剂发酵等。
许平及其研究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的部分理念(基因整合、副反应、安全高效启动子、传质阻力),构建了一个高效催化剂用于高值化合物生产的体系;发现了假单胞菌代谢尼古丁的多个新基因,从分子水平阐明了假单胞菌代谢尼古丁的吡咯途径(与人体代谢尼古丁途径类似);实验室前期还筛选到可对原油深度脱硫的一株红平红球菌,发现了硫杂环代谢的“4SM”途径;构建了可同时降解或转化有机硫氮氧杂环、并耐受高浓度有机溶剂的基因工程菌。
许平利用中国特殊抗逆环境微生物资源和追求天然化合物的生物技术选题切入,开展了食品生物技术和环境微生物学的生物合成与生物降解的研究。实现了多种天然生物香料和药用谷氨酰胺的产业化。
截至2022年9月,许平已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自然·通讯(Nat Commun)》《生物化学杂志(J Biol Chem)》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引用近15000多次,H影响因子70;2021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截至2022年9月,许平已获得中国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余项。
截至2019年2月,许平已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等奖项。
人才培养
2008年起,许平在上海交通大学组建了食品与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小组。
许平在研究生培养上归纳为四个方面:态度、功夫、能力、信心。首先是态度,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对待科研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读文献、记笔记、做试验,参与实验室的管理等,都应该是积极的;其次是功夫,做科研很辛苦,实验失败的次数要多于成功的次数,一个实验可能需要重复很多次才能有好的结果,而且,科研容不得半点失误,所以做科研需要狠下功夫,做到尽善尽美;能力是合格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能力包括思维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动手能力等;最后是信心,信心对于每一个人,包括从事科研的研究生,尤为重要,科研工作是一环扣一环,步骤多,周期长,需要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坚持到最后。
截至2019年2月,许平指导培养的研究生获得了2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4篇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1篇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08年)。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许平有着杰出的创新精神,他的创新发明对改善人们的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宁发挥了重要影响并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评)
“许平在环境污染物毒物的微生物分解代谢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