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寿昌,生于保定,中国男京戏演员。1921年随父迁至
天津,1926年14岁时子承父业,学做把子,从事京戏把子。他生前曾经连任崇文区第二届至第六届政协委员。
许寿昌在6兄弟中,他排行老二。大哥许宝增、三弟许宝儒、四弟许宝亭都学做盔头,五弟许宝臣和六弟许明与他一起学做把子。由于父亲管教甚严,加上他勤于钻研,短短两年,就已经能独立制作一般的把子了。天津是水陆要道,汇集了许多戏班,有京剧、评剧、
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西梆子等等,著名演员也很多,其中武生、武丑、武二花、刀马旦等演员与把子艺人来往较多.像当时著名演员
尚和玉的徒弟朱晓义、武二花张德发、
张德俊、
李兰亭等都是许家的老主顾。
把子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演员的声誉,因刀枪断裂损坏而使一场好戏大倒胃口的事并不鲜见。当时的把子确实既不结实,也不美观。对这一现实,许寿昌并未像很多艺人那样听之任之,他决心依靠自己的努力彻底改变把子易坏的现状。为此,他经常深入戏班、拜访演员,了解把子的使用情况,与演员一起分析把子易损的原因,并时常观看演出,掌握各类把子的受力情况,回来后不断加以改进。经过大量的经验积累和不断实践,许寿昌制作把子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20世纪30年代,
李兰亭请他做一对既结实、又顺手的双刀,许当时用竹制的刀身,虽然纵向拉张力很大,不易折断、但其横向拉张力很小,容易开裂,尤其是刀把处比较窄而易折断,这已是长期困扰把子界的老问题了。许寿昌与李兰亭经反复试制,最后采用将竹刀用火烤干刮平后,用骡、马皮包制的办法,使刀面的横向、纵向拉张力都明显提高,能经受很大的力也不易折断,刀面还很有弹性。对于刀把处易断的问题,他花费了两个多月时间,采取在刀头与刀把接头处加竹芯的方法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他又潜心解决竹刀外观粗糙、缺乏美感的不足。他按照真刀的实样,采用水银搓锡粉的工艺,即先在刀面上刷几遍红土(相当于打腻子),使刀面逐渐平整,之后在上面搓锡粉,使刀面具有金属感,然后经搓珠压亮后,再上三遍水银。经以上工艺处理制作的刀,再也不是以往道具的感觉,已经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既结实耐用、又造型美观。
李兰亭经试用后,大加赞赏。这件事很快传开,没几天,
四小名旦之一李世芳的父亲、著名山西梆子演员李子健来求做一对只有一尺长的小双刀,许寿昌仍用上述工艺制作,做好后,李子健连演数场大获成功。此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不少戏班也都慕名前来订做把子,“把子许”的名声逐渐叫响。以后,他又为
叶盛章、
李万春等名演员制作了称手的把子,为叶盛章做的宝剑、为李万春做的青龙偃月刀,历经60余载的风风雨雨、仍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