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莫如深
汉语成语
讳莫如深(拼音:huì mò rú shēn)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谷梁赤《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
成语出处
战国·谷梁赤《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讳莫如深”。
成语典故
春秋时,鲁庄公有好几个妻妾。他的妻子哀姜没有生育,于是,她的妹妹叔姜跟着嫁给庄公,并生了一个儿子叫启。而哀姜与庄公感情不好,与庄公的庶兄庆父私通。
庄公最宠爱的是孟任。孟任生了一个儿子叫般,庄公一心想使公子般继承君位。庄公的妾成凤,也生了一个儿子叫申。成凤希望申能继承君位,就请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帮忙。但是季友认为,公子般的年龄比公子申要大,没有答应。
不仅是庄公的妻妾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国君,就是庄公的庶兄庆父也想继位,并且得到了庄公的庶弟叔牙的支持。庄公病重时就问过叔牙,他死后由谁继位最合适。叔牙就向他推荐庆父。这当然不合庄公的心意,接着他问季友,季友表示,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扶植公子般继位。
公子般长大成人后,与梁氏女相爱。一天,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唱了一首歌调戏她。公子般知道后,就叫人用鞭子抽打了荦一顿。荦对公子般怀恨在心,便投靠庆父打算伺机报复。
庄公死后,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准备立公子般为国君。正巧这时公子般的外祖父也病死,他就去吊丧。庆父认为这是夺君位的好机会,就派养马人荦去把公子般杀了。季友得到这个消息,知道是庆父主使这件事的,接下去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就逃到陈国去避难。
庄公的妻子哀姜见公子般已死,就怂恿庆父继位。但庆父考虑到庄公的庶子公子申和公子启都在,自己继位还不是时候。由于公子申年长,很难控制他,公子启年仅八岁,又是哀姜妹妹生的,所以最后立公子启为国君。这就是鲁闵公。
俩人合计好后,就为公子般发丧。庆父还借发讣告为名,出奔往齐国,争取齐桓公的支持。不到两年,庆父杀了闵公,准备自己当国君。人们见他杀了两个国君,太残暴了,纷纷起来反对。逃到陈国去的季友乘机号召鲁国人民杀死庆父,庆父吓得逃往齐国。季友回国后,立公子申为国君,这就是鲁僖公。后来,庆父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得自杀。
孔子在《春秋》中记载了这段历史:“子般卒,公子庆父如齐。”历来人们都认为,孔子修《春秋》,文辞简要,用词很有讲究,常常寓褒贬于一字之中。在这段历史的记载中,“子般卒”的“卒”,当然就是去世之意;“如齐”,也就是到齐国去了。所以,《谷梁传》说:“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意思是:庆父明明是逃跑到齐国去的,而《春秋》却写他到齐国去,这是为什么?这是作者替庆父隐讳了杀死国君的严重罪过,唯恐别人知道。
成语寓意
“讳”有隐瞒、避讳之意。“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孔子编纂《春秋》时的原则,后来就成了书写历史的潜规则。人性是复杂的,人都有多面体,圣贤有过失,尊者有瑕疵,皆为正常之事。所以应该相信人们的基本判断力,不会因为白玉微瑕就断然弃毁,也不会因为英雄有疾患,就失去景仰之心,而对于他人的隐私、隐疾则都应做到“讳莫如深”。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讳莫如深”原指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今泛指隐瞒的很深,唯恐暴露。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
运用示例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毕秋帆寿和坤诗》:“秋帆制府爱古怜才,人所共仰,其交坤,慑于权势。梅溪,毕氏客,固宜讳莫如深。”
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编》:“有人深切地受了你的教益,他是讳莫如深的,一会儿要和你道弟称兄,一会儿还要骂得你涅槃出世。”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应该怎样才能解救这种灾难?诗人却是讳莫如深,隐而不言;而只是怨天恨地,只是对于受难界一味的劝解和安慰。”
柯灵《墨磨人·马思聪的劫难》:“这种骇人听闻的倒行逆施,在消息灵通的西方早已爆(曝)光。在东方老大的中土,却一直讳莫如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3 08:0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