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经
应对记者和记者打交道的经历的经验之谈
“记者经”,是指应对记者和记者打交道的经历的经验之谈。
由来
40岁出头的老丁喜欢称自己是“准记者”。年轻时,老丁做过“记者梦”,也曾按照记者的套路,一板一眼地写过新闻,还当过报社的通讯员。可阴差阳错,最终他进入了宣传系统当公务员,从底层的新闻科员干起,摸爬滚打,一晃便是将近20年。如今,他已官至一东部大省某县的宣传部副部长。
令老丁不那么遗憾的是,在将近20年的宣传工作生涯中,他接触过上千名记者。他们来自不同媒体、不同层级、不同国别,其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照老丁的估算,“大概每年都得见上百名,别人都说我是‘阅记者无数’”。
老丁说自己已经练就的一套“记者经”。他说,将来有机会要出本书,把这些跟记者打交道的经历,以及从事基层宣传工作的种种繁琐和无奈,都写进书里。
心得
假记者是这样被“考”出来的
“现在都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我肯定也要防记者,但不是防范、防备的‘防’,是对外来因素的‘防’。比如有外来投资的,也得防,他说要来投资1000万元,是不是真的?是从这个概念上‘防’。” 而假记者,则是老丁向来唯恐避之不及的“访客”。如何鉴别真假记者?老丁“自有一套妙计。”
“凭我的观察,中央级的记者一般都是主动联系官方,主动亮明证件,假记者也有拿工作证和介绍信的,我在全国几十家新闻单位都有不少朋友,周旋之余,完全可以打个电话验明对方身份。但要是我从没听过的媒体,我就借机‘考’他们。这些人哪经得住?我一忽悠,他们就原形毕露了。”
很多人会好奇,验出假记者后,下一步该怎么办?老丁却独辟蹊径:“我从不揭穿他们。如果用另一种眼光来观察,他们也是挣饭吃,不容易,比较可怜。实在不行,就让宣传科长陪着吃顿饭,很多人也只是想蹭顿饭而已。” 终归是假记者,在职业素质上,还是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随着老丁对假记者的鉴别力与日俱增,他也更加应对自如:“几年前,一些小报给哪个单位曝光,我们会给个两三千元。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最近3年内,一分钱都没给过。”
和媒体沟通真的很重要
“很多人不理解,说我们搞宣传工作是‘灭火’的。”谈及“灭火”二字,老丁颇为无奈。在他看来,这是很不恰当的提法,“我在这个地方工作,我得负责这个地方的舆论导向,怎么才能更有利于促进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任何部门都有问题,上级发现也是一把火,不能仅仅因为记者来报道,就说是他们在‘点火’。”
让老丁有压力的,是“现在记者监督的内容百分之九十都是县以下”。老丁认为,这客观上是因为县行政实体的特殊性。“中国历史上是皇权不下县,县以下不再设行政机构。很多政策都是落实到县一级,矛盾也就集中到了县一级。这种情形下,和媒体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担心不客观的负面报道
负面报道怕不怕?“知道我最担心什么吗?我还是最担心不客观的负面报道。”老丁这样解释:“胳膊拧不过大腿,你们是上面,我们是下面,我们没有必要去找你们算账,我们把问题解决就是了。你们的目的是监督工作,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乡镇书记遇到记者都会跟我说,至于有没有问题,我都是让他们坦然面对。我跟他们说,如果隐瞒了,老百姓自己说出来,记者拿到证据,你的负面形象就出来了。”
对老丁来说,正常的监督报道他们是欢迎的。“真正做舆论监督的,都是先来掌握第一手资料,最后找我们核实。我们也会去核实,同时做工作,看对方能不能不报道。要是必须报,我们能找到熟人的话,就去解释一下。我们坚持的口径是:你们来监督我们,是促进工作的。我们把问题解决好了,我相信,大多数情况下,媒体就不报了。”
参考资料
..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8 20:56
目录
概述
由来
心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