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徒
相声作品
《训徒》也叫《文训徒》,是一段相声作品。
作品简史
作品溯源
《训徒》原名叫《三错》,最初是变戏法的开场套子,后来则被整套搬来当做相声作品,是最早期最原始的化妆相声。作者已无法考证。最早能见到的记载为二十世纪20年代(推测)马德禄、张寿臣、李德钖合说的版本。
作品发展
张寿臣版
二十世纪,张寿臣认为《训徒》为徒弟扎小辫儿,涂白脸儿,系红兜儿肚,打扮成“傻哥哥”的模样,没有道理,且破坏主题。于是对《训徒》做了大量的删减与改编工作。
作品文本
叶利中版
作品版本
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
《训徒》是群口相声,台上有三位演员,师父这个角色是捧哏的,徒弟角色是腻缝儿的,而要求见学生并提出问题的角色是逗哏。
逗哏,捧哏(师父)、腻缝(徒弟),服装都穿大褂,但是细节各有不同。逗哏的穿普通大褂,站在通常捧哏的位置,也就是桌子里面。捧哏的穿长袍短褂,也就是说,要在大褂外面罩一件马褂,以示身份特殊。而徒弟的打扮跟现在常见的区别就更大,详细介绍一下:徒弟一定要衣帽整齐,这一点其实从有这块活开始都是这么演的。徒弟的大褂特别的是,外面得套着琵琶式的坎肩儿,怎么叫琵琶式呢,是高领子下来一个斜襟儿形似琵琶,系的是铜扣子。大褂里面衬有汗榻儿,就是中式的衬衫。早年间有很多穷艺人买不起汗榻儿,就只弄个白袖口绷在褂子边上,这叫衬袖,其实就是装作里头有衬衫的样子。再说头上,徒弟头戴个六块碗儿的黑缎子帽头儿(瓜皮帽),帽子上的红顶儿应该是珠子的。没有红珠子怎么办呢?可以用红线疙瘩代替,看上去倒也将就。为什么徒弟打扮要这么郑重呢?这表示师父是指望他给自己光耀门楣,在人前要充起个门面的。所以徒弟一出场,衣帽整洁,很规矩地站在一边,要是不开口,当真是个学问人的样儿。不过他符合师父描述的地方,就仅仅是这个外表,徒弟表面看起来虽然优秀,眼神儿却有点发直,一开口就露馅儿了,原来口齿也不大清楚。为什么这样呢?《训徒》其实是描画出一个被师父打傻了的徒弟,讽刺某些做师父的,一边随便虐待徒弟,同时却又期望徒弟给自己露脸的可笑行为。对徒弟的虐待在早期的相声行里确实很普遍,所以才会产生这样一个节目。
作品争议
角色分工
《训徒》由三人表演,一个师父(甲),一个师父的朋友(乙),一个徒弟(丙)。关于这三人谁是逗哏,谁是腻缝,有不同的说法:
1。在《张永熙自传》(张永熙口述;吕海云撰著)中,师父(甲)是捧哏,师父的朋友(乙)是逗哏,徒弟(丙)是腻缝。
2。在《中国相声精粹》(吴文科选编)中,师父(甲)是捧哏,师父的朋友(乙)是腻缝,徒弟(丙)是逗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6 20:52
目录
概述
作品简史
作品文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