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畔,典故名,典出《史记》卷四《周本纪》。古代传说由于圣王的德化,种田人互相谦让,在田界处让对方多占有土地。后遂用“让畔”作称颂君王德政的典故。
详细释义
典源
《史记》卷四《周本纪》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史记·五帝本纪》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 雷泽上人皆让居。
译文
西伯暗中做善事,诸侯都来请他裁决争端。当时,虞国人和芮国人发生争执不能断决,就一块儿到周国来。进入周国境后,发现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人们都有谦让长者的习惯。虞、芮两国发生争执的人,还没有见到西伯,就觉得惭愧了,都说:“我们所争的,正是人家周国人以为羞耻的,我们还找西伯干什么,只会自讨耻辱罢了。”于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让出然后离去。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
释义
古代传说由于圣王的德化,种田人互相谦让,在田界处让对方多占有土地。后遂用“让畔”作称颂君王德政的典故。
用典示例
晋
潘岳 《西征赋》:“耕让畔以
闲田,沾姬化而生棘。”
《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四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