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人类学(Cognitive anthropology)是
文化人类学的一个研究取向,其中学者试图解释人们共享知识、
文化创新、以及历经时空而传承的模式,他们使用
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特别是
实验心理学和
演化生物学),并透过与历史学家、
人类学家、
考古学家、语言学家、音乐学者和其他专家的紧密合作,从事对于各种文化型态的描述和诠释。
认知人类学关注不同群体的人们所知道的东西,以及这种内隐的知识,如何改变人们感知他们周遭的世界,并与这个世界建立关联。从
语言学的立场来看,认知人类学采用
语言做为研究
认知的门道。认知人类学的一般目标就是分解语言,以探讨在不同的文化以及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之中,所具有的共同性。认知人类学的语言学研究可分为三个次领域:
语意学、
语法学、语用学。
早期发展中,认知人类学与“民族科学”(ethnoscience)、“民族语义学”(ethnosemantics)有着同一范畴,主要研究民间分类系统中的概念分类结构以及它们在系统中的意义编码,最初旨在强调文化相对性和认知类型,后将注意力转到建立普遍认知图示上。
晚近时期关于人类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概念分类的心理现实(psychological reality)。调查发现,许多分类(categories)围绕“原形”(prototypes)组织,原形赋予分类以突出特点(salience),使它能够影响记忆和推理。--这一领域的大部分工作都是语言学家在进行,认知人类学家主要从事“图式”(schema)研究--围绕图式如何与行动发生联系展开讨论。在认知人类学家眼里,图式不同于原形(由特定预期组成),是一种关系的组织框架,作为高度一般化的文化知识结构,它需要具体细节来充实。
为了探索普遍认知模式,认知人类学家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开发和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发展了三个基本模型:信息过程模型(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s)、认知发展模型(cognitive-developmental models)、感知经验模型(perception and experiential models)。其中,信息过程模型探讨“并行分布处理”(parallel distrivuted processing)与“联接式处理”(connectionism);认知发展模型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希望藉此发现共同发展特征和主题;感知经验模型则认为在环境中对于感知过程和感知体验的共享,跨文化(cross-culturally)地塑造了人们的认知模式。
近来认知人类学陷入一些具有深刻哲学渊源的困境,这些困境促使学者对于“认知本质”进行再思考,之后的发展使它不再囿于分析知识体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综合时代,与其他学科(譬如心理学、认知科学)交叉、借鉴将给认知人类学带来新的发展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