謇谔,汉语词汇,拼音jiǎn è,释义为正直敢言,出自《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
解释
亦作“ 謇鄂 ”。正直敢言。
出处
《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临朝謇鄂,孔甫之操。”洪适释:“以謇鄂为謇谔。”
《后汉书·陈蕃传》:“忠孝之美,德冠本朝;謇愕之操,华首弥固。”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谔,事举人存,故无待泛说也。”
唐·阎济美《
下第献座主张谓》诗:“謇谔王臣直,文明雅量全。”
宋·王禹偁《对雪》诗:“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
《睢州志·袁可立传》:“可立独抗疏曰:‘如概弃不用,臣恐謇谔之士不蒙甄录,相率噤口结舌,国家大事谁复为皇上言之!’疏上,夺俸一年。”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张昭謇谔于东吴,而曹兵南下,惟劝迎降。”
清·何显祖董永祚董正《汝宁府志》卷之九遂平县学:“远志,洪武间为御史,历官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有謇谔风,祀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