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道光初年(1821年),詹斗山从杭州贩墨入闽,沿途起早摸黑,经江山,越仙霞岭,下浦城、建宁,一路销售,最后落足福州。
福州的读书人多,应试科举的文人多,十分讲究文房四宝。詹斗山所制墨坚如石,香如麝,黑如漆,为此供不应求。
詹斗山于是从徽州聘来墨工,设立制墨作坊,以自己的名字为牌号,选南街宫巷口为店址,开了笔墨庄。善经营的詹斗山即派出店员赴各府州设临时墨棚于考院之侧,进行现场展销,于是詹斗山的墨名扬八闽。
到了其子詹敬之继业,扩大了营销范围,在建宁府(今建瓯市)设分号,除经销墨和笔外,还兼营书画纸、歙砚、八宝印泥等。
到民国之后,废止科举,墨的销量大减。“詹斗山”通过住在福州的日本侨民,打开了日本的销路,特制“明治维新墨”和“伊藤博文墨”等,以适应日本的兴趣。
詹家的笔墨生意传到第四代(1939年前后),詹家回乡继承产业,福州“詹斗山”交由本店一位老学徒负责,一直到解放后。这个老学徒在文革时,被定性为“工商业地主”。在这之后就再也没人经营“詹斗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