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交往中通过对言语的感知而获得信息的过程。主要指对口头言语的语音知觉。可分为三个阶段(或水平):听觉阶段,
听觉器官接受声学
信号,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语音阶段,把一些声学特征结合起来,以辨认语音并确定各个音的次序;音位阶段,把各个音转化为音素,并运用语音规则于连续的声音,从而认识这些音是某一种语言的有意义的语音。言语知觉不仅受语音的物理特性的制约,还受交谈时的情境(包括言词的上下文)的影响。
言语知觉包括口头言语和
书面语言的知觉,是一种范畴性的
知觉。对于书面语言的知觉,20世纪20年代周先庚曾作过研究,以后许多心理学家又对汉字的结构、字形、字体、笔画省略、变化等对言语知觉理解的影响作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对言语的知觉有“材料驱动”和“概念驱动”两方面的影响。对言语的知觉要以对字词和句子的知觉为依据,这就是“材料驱动”;另一方面,对句子的理解还要受我旧日经验的制约,这就是“概念驱动”。
这两方面的影响也表现于口头言语的语言知觉上面,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听觉阶段、语言阶段和音位阶段。听者先是对一个个音进行初步的听觉分析,把输入的言语信号分析为各种声学特征,然后听者把这些特征结合起来,辨认语言并确定各个音的次序,然后把各个音转变为音素,并运用音位规则于语言连续,认识到这些音是某一种语言的有意义的语音,这基本上是由“材料驱动”的,但日常言语活动的特殊性在于,语字和语音不会是一个个孤立呈现,而是处在言语的连续活动之中,所以自下而上的从知觉水平到语义水平的加工必然与自上而下的语义水平贯彻到知觉水平的加工结合起来,使得言语知觉的过程不是生物性地被动接收
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主动的认识过程。如今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从对语言结构的重视转移到对语义的重视,也正表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