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之辩
魏晋学者对语言、概念能否表达思想的争辩
言意之辩是魏晋学者对语言、概念能否表达思想的争辩。“言”即语言、概念:“意”即思想。《周易》中已提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魏晋时,以荀粲、王弼为代表,发挥这一思想,认为语辞不能表达事物深处的精微之理,强调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只有忘“象”才能得“意”。“意”不仅可以独立存在,而且只有离开“言”和“象”才能获得。
以欧阳建为代表,则认为言能尽意,强调事物的形色不依赖于“名”、“言”而独立存在。但“名”与“言”具有辨物和畅理的作用,“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意之辩对于揭示“名”和“言”在语言和逻辑上的本质与作用具有一定意义。参见“言不尽意”、“ 言尽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31 09:1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