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塔来自意大利文,直译,原意就是触碰的意思,它是一种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用一连串的
分解和弦以快速的音阶交替构成,所以托卡塔曲也叫
触技曲。
有时也用于
赋格之前,相互形成对比,如巴赫的
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十九世纪后大多以快速节奏贯穿全曲。
始于16世纪,以C.梅鲁洛为代表的托卡塔由自由即兴性的段落和
赋格段互相交替而成。17世纪在意大利逐渐发展成一种无穷动式的技巧性的乐曲。
17~18世纪,
布克斯特胡德和J.S.巴赫等人继承梅鲁洛的传统,仍采用自由即兴性段落和
复调段落相互交替的结构,作为独立乐曲或
赋格的前奏。
加布里埃利的托卡塔只是和弦与音阶的交错进行;以梅鲁洛为代表的托卡塔,则由自由即兴性的段落和
赋格段互相交替而成。
布克斯特胡德和J.S.巴赫等人的托卡塔继承梅鲁洛的传统,处理成自由发挥的段落和
复调段落相交替的多段结构,有时作为独立乐曲,有时作为
赋格的前奏。
它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与快速之间交替,常以慢速的
狂想曲式的段落开始,与随后的比较严格的赋格式段落形成对比。
这些
风琴(Organ)作品都是即兴作品,通常伴随着一段独立的
赋格。
在这种情况下,托卡塔曲代替了一般的固定的序曲。他的
羽管键琴作品通常有多个乐章,由赋格形式写成。
《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原为
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后由波兰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由波兰钢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编为钢琴曲。
由下行旋律组成的慢板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片段1);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题结束后,乐曲在上声部出现
赋格主题(片段2),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随后,赋格主题移至低声部呈示,前后反复出现八次,音乐情绪逐步高涨;最后,乐曲再现托卡塔部分,以气势雄伟的尾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