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循环
解释过程依赖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
解释循环是解释过程依赖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国解释学家施拉依马赫使用的。解释必须先由(作品之章句、历史事件)部分开始,而要理解部分,又要首先理解整体(历史背景,整个作品)。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获得它的全部意义和理解的可能,而理解又只能从部分开始。这样,必然导致在理解整体之前,解释者将不能很好地理解部分,而理解者离开了部分又无法很准确地理解整体的恶性循环,而任何实际的解释过程都要陷入这种循环之中,这就是困扰传统解释学的解释循环问题。
远在古代《圣经》解释学发生时期,神学家们逐渐察觉到,一部经典著作的每个词语、段落、章节,只有在理解整个经典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理解和解释,而在理解经典的整体意义之前,又必须从每一个词语、段落和章节开始。解释学在形成以后,对解释循环问题有两种流行的结论。一是在解释一部作品时,解释者通常由部分的理解,逐渐推及整体,由点滴的理解,汇成最后理解的长河。二是,从“前理解”的角度观察,解释是在三种相互渗透的关系中的循环。解释首先要以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作为理解与意义发生的整体,解释者和被理解对象都是置身于其中的部分关系。作为解释者和被理解对象的文化背景,是由解释者的“前理解”或“先见”间接地作为理解发生的整体意义的关系。对解释循环的认识,必须卷入三个方面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才有实在意义。这就是,矗立在解释者和被解释对象之后的语言文化背景关系,解释者和解释接受者之间的“先见”的关系,以及理解对象自身内部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总是处于一种循环状态,要得到一种真正的理解,只能在这三对关系中进行必要的循环的认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3 16:1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