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冻
前苏联爱伦堡小说
《解冻》第一部发表于斯大林逝世后的1954年。前苏联小说家爱伦堡在故事中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的思想动荡,抨击了官僚主义,高扬人道主义旗帜对社会进行评判。1956年作者又发表了第二部,进一步描述苏联社会“解冻”后春天的到来。
故事梗概
故事以1953年冬至次年夏苏联一个边远的小工业城市为背景,以机床厂厂长茄拉甫辽夫的工作和生活为线索,描写一群普通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精神面貌的变化。
38岁的厂长菇拉甫辽夫是农民家庭出身,在卫国战争战场上他曾勇敢战斗,作为厂长他懂业务、管理有方,他热爱工厂、不以权谋私,使工厂在同行中名列前茅。另一方面,他在工作中不喜欢有主见的人,也不关心人们的生活,总说“能过得去”就行。在家庭生活中他不解风情,把妻子比作“从前的马车夫,要价一卢布就可以把你拉到地方。”生活使他懂得上级是喜欢听喜报的,也学会了时而“瞪大眼说瞎话”。自然,围着他转的是些看风使舵、唯唯诺诺的庸才,而真正诚实能干的工程师索科洛夫斯基、柯罗捷耶夫、布莱宁这些人则只是默默工作,厂长只是使用他们。
在厂里,大家都说柯罗捷耶夫是个很走运的人。其实他在人生征途中饱尝了人情冷暖和世事艰险的滋味。只是由于他有毅力用工作医治烦恼,“看惯了坏事,习惯于沉默”,又“没有因为地位升高而变坏”,才赢得人们的普遍尊重。
相比之下总设计师索科洛夫斯基的一生则坎坷得多。有人说他古怪,这不仅因为他经过一次不幸的婚姻后20余年来一直孑然一身。主要是因为他平时常讲讽刺的话,喜欢挖苦人。他的发明曾遭人剽窃,奖金被人夺取,还因批评上级丢掉工作井被“整了个不亦乐乎”。厂长很重视总设计师的业务能力,但听到他批评,例如拖延修建职工住宅,便认为他是“别有用心,恶意煽动”,正暗中准备整他。此时他正暗恋着同样饱受风霜的女医生舍列尔,4忍受这迟来却是晚霞般美好感情的折磨。
纯真而热情的莲娜经历6年的共同生活才认识到自己丈夫原来是个胆小鬼,而且冷漠无情。这使她十分痛苦。她终于决心和丈夫分手,带着3岁的小女孩搬出丈夫的家。如今支撑她的除女儿外,就是她心爱的教育上作。
退休教师普霍夫霍夫献身教育工作20余年,他虽饱经沧桑,但至今仍保持着青春的热情。他关心并忘我地帮助每个有困难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因为他认为“社会是由活人构成的,应该关心每个具体的人。”但是老普霍夫在自己家组却不时感到孤独:他不理解为什么儿子成了个玩世不恭、粗制滥造的画家;而恬静可爱女儿则变得对什么事都过于理智,过于现实。
老普霍夫的儿子画家沃罗佳把什么都看成黑色的。他的人生信条是:我只买不落空的彩票。他认为,而今都在喊艺术,但谁也不爱艺术,都在粗制滥造。他把安于贫贱而献身艺术的艺术家萨布罗夫看作“白痴”。然而,这个沃洛佳却被吹挥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画家。
表面上这个工业小城平静如水,人们和从前—样背负若各自的经历和烙印继续走各自的路。然而毕竟时代变了,谁也没想到这一切似乎是被一场大风所改变。天气预报本预测到的一场大风刮倒了一排职工住房。于是人们愤怒地问:早就答应修建的三区住宅楼在哪儿?厂长菇拉甫辽夫因此被撤职:他想利用所谓历史问题整总设计师的企图自然落空。总设计师倒是收到了女儿寄自比利时的一封信,说她可能来访问苏联。沃洛佳也被萨布罗夫的绘画触动了,他开始反思自己走过的路。工程师柯罗捷耶夫又遇见了莲娜,一切误会涣然冰释。他在门厅亲吻她时,街上传来春天的喧嚣。
第二部从工厂的党委会会议开始,这是一次批评总设计师索科洛夫斯基的会,因为他在一次业务讨论会上,为了工程师萨伏诺夫和新任厂长高洛万诺夫反对他采用新工艺的设计方案,竞愤然退出会场。萨伏诺夫想趁机推出自己的方案.所以打起了“维护党员道德”的旗子。分管工业的市委委员特里拂诺夫也想借此机会整顿一下“党内纪律”。连“老好人”布莱宁也不得不对总设计师批评几句。替他辩护的只有工长安德列耶夫和青年工程师萨夫琴柯。柯罗捷耶夫刚休假回来.不了解细节,听党委书记私下说市委的意见是给个警告处分。他觉得还算好,也就在表决时投了赞成票。党委通过处分决议,只待党员大会批准。看来入党34年从未受过处分的总设计师真要受处分了。这消息震动了全厂。因为厂里的人都很爱戴总设计师,或许是由于他常发脾气才爱戴他,因为他的脾气都是针对那些捣鬼、诬陷、麻木、不公正现象发的。人们还爱他的知识渊博、勤勤恳恳,有颗富于同情的心。他的设计上常采用新工艺,也是为了整个工业的进步和订货单位的利益。
柯罗捷耶夫竟投了赞成票,不仅莲娜很不理解,他自己也在后悔。后来他在党员大会上当众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于是党委的处分决议被大会否决了。会后新厂长与各方专家研究,采纳了总设计师的设计。
柯罗捷耶夫自从与莲娜一起生活后变很更明朗、富有信心。在这方面他的继父维鲁宾的归来对他也有很大影响。1919年入党的农学家、大清洗的受害者维鲁宾恢复了名誉和党籍,回到亲人身边了。莲挪和柯罗捷耶夫都惊讶地发现,蒙冤17年和艰苦劳改生活井未压弯这位六旬老人的脊梁骨,他依然“不仅对生活有兴趣,而且还保持着信心。”
菇拉甫辽夫被撤职后到另一工厂去当生产科长。作风有所改变,不再总说,“这是无可争辩的”了,索尼娅听到他说过两次“也可能是我想错了”。可是,当他在新岗位上“摸清了情况”,便故态复萌了,他又开始粗暴地训斥人、整人,他身上并没有发生奇迹。
老教师普霍夫已经去世,他帮助过的孩子考入了大学。惟独他儿子沃洛佳却像“脖子上拴了块石头,一直往下沉”。尽管他还在受称赞,但他并不高兴,因为认识到自己“腹内空空,一无所有”。
一年来进步最快的是青年工程师萨夫琴柯,他变得很成熟。他被选人出国代表团访问法国。他一直若念省的索妮娅也终于同意从外省调回来同他一起生活。全书以萨夫琴柯给索尼娅的巴黎来信结束。
出版过程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爱伦堡的社会政治和文艺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变化。1948年,正当苏共中央发布一系列关于文艺问题的决议和讲话的时候,他写成了长篇论文《谈作家的工作》,但是,据作者自己论 “经过了长期的犹豫才决定发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文学创作的问题全面而系统地发表了同当时传统的文艺观点截然不同的意见。据当时苏联报纸报导,苏联文学界许多人不同意爱伦堡的这些观点。于是爱伦堡进而将其思想写入正在筹备的小说中。接着于1954年5月, 《旗帜》杂志又登载了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第一部。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论。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以后,就爱伦堡又发表了小说《解冻》第二部。
主要人物
菇拉甫辽夫
厂长,以缺乏人道精神的官僚主义的面目出现的。他身上具有官僚主义的特征,对上级牵承,对下级没不关心、冷酷无情,必要时出于自私的目的蓄意伤害他人。
沃洛佳
成名画家,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人们采取了玩世不恭的态度。然而他看到萨布罗夫的作品之后,他明白了自己为了金钱与名利而迷失了方向。沃洛佳的觉醒使他的转变有了可能。
普霍夫
老布尔什维克,参加过国内战争,是个很高才干的教育家。 个人极为出色,他爱护学生、关心他们、理解他们。老普霍夫保持着老一辈革命家特有的坚毅性格。他的人生哲学是“人必须斗争,否则,就无法生活。”
莲娜
教师,她有一讨人喜欢的相貌,作为中学教师,她热爱教育事业,虽然缺乏经验,但有热情,爱学生。关心他们,尽一切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她的工作深得老普霍夫的赞赏。
柯罗捷耶夫
工厂里出色的工程师。他知识丰富,聪明、谦虚,受人尊重。柯罗捷耶夫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学生时代由于继父问题被共青团开除,中学毕业当了工人,卫国战争时期上过前线,战后毕业上了机器制造学院,留校被挤掉,分配到工厂工作。这些不平等的待遇并未使他气馁、消沉,相反,他是个“生气勃勃的人”。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作品采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看法以及对人性的一种信念,如此要避免过于尖锐的言辞,也体现其主题思想。作品映射的是当时苏联社会官僚主义横行的社会状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只关心经济指标而忽略人文关怀,表面的繁荣下隐藏着普通民众对社会和政府不满的情绪。工棚的倒塌象征着斯大林时代计划经济脆弱的一面,而茹拉夫辽夫的撤职象征着这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状况的结束。在这之后人们精神上的复苏,人文的复归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人性遭到扼杀的“冻结”的时代行将结束。
作品中并未提到当时苏联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1953年斯大林逝世。但是就这么狭小的空间内却弥漫着一股躁动的气息,只字未提的效果却让读者时时刻刻联想到作者故意隐去的通常手法下所不能隐去的事情,这样的反差更加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与社会反省功能,从这点来讲作品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
此外,《解冻》书名的俄文本意是指足以引起冰雪融化的温暖天气,它的确切译法应是“解陈的天气”。这种天气并不就是通常所说的和风和风旭日、草木复苏的初春景象,作者在此暗示新时代即将到来,但是旧事物不会立即消失干净,开始到来的新时代也暂时还来不及展示其全部特征,它还需要有个被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冻僵的土地、人的思想和由形形色色的框框束缚着的社会机能,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全复苏。
艺术特点
小说的特点就在于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了生活中的矛盾,批评了社会中存在的缺点和不健康现象,揭露了官僚主义作风的严重后果,真实地反映了艺术界、戏剧界的落后状态以及政治生活的变化。其中心问题就是反对以冲突的方式对待同志,反对同志间的互不信任、互不谅解。
爱伦堡在塑造普通人形象过程中较多地描写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面貌,深入其内心世界。莲娜就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发现丈夫茹拉甫辽辽夫的自私和冷酷而与之决裂的。柯罗捷耶夫正是在厂长家午餐后发现茹拉甫辽夫的“为人卑劣”。老普霍夫对学生的热爱、关怀并为学生奔走。在他退休之后,这样更能体现出一个老布尔什维克的精神品质。索科洛夫斯基与舍列尔是在工作之余的交往中互相了解,产生了感情。
与此同时作者善于心理描写,他的笔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揭示了人物隐秘的思想活动。例如茹拉甫辽夫这位官僚主义者的心理活动是很具讽刺意味。当工棚被暴风刮倒之后,他想的不是工人的困难,而是为自己感到委屈、绝望,“我算是完了!我这个诚实的苏联人,把一生献给了国家的人,算是是完了,我牺牲了,是风暴把我吹垮”。
此外,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还采用了意识流手法。索科洛斯夫被谣言中伤病倒之后,他的回忆、联想、闪念、梦境、幻觉、幻想等意识状态是五光十色的。索科洛斯夫自顾自抱怨说,“茹拉甫辽夫又把老问题抛出来了。我已解释过上百次,结果似乎大家听了都说:明白了。可是后来又跑出个什么伊将瞄夫,或是波利修克,或是茹拉甫辽夫,又要问。”之后他又想到自己的妻子出走比利时“可怜的荒唐女人啊,你曾幻想在佛里大的阳光下打网球,却听着党卫军的脚步声死在波利日肮脏小镇上了”。接着他回到现实,“茹拉甫辽夫显然是想甩开我。一定是我在党的会议上的发言让他老羞成怒了。可是,我怎么能保持沉默呢。人们在生产高级机床,却住在破烂的房子里,头顶上有窟窿,这些事不在党的会议上谈,在哪里去谈呢?”他的意识中随即出现了薇拉:“为什么我们在见面的时幅总是相对无言?好象是我们的心都已冻僵了。”于是他产生了幻觉,“多么大的火!是沃洛佳把房子烧着了。应该把图纸抢救出去。”最后大叫“快救火呀,”这段意识流动显示出科洛夫斯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尽管身受迫害,但仍关心生产、关心人,具备把生产与人统一起来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品影响
从苏联文学发展角度来看,《解冻》和五十年代与列昂诺夫的长篇小说《俄罗斯森林》一起开拓了苏联文学发展的新局面,宣告了苏联文学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成为苏联文学的主要潮流。
《解陈》小说发表于1954年5月,离斯大林逝世后不到一年。这篇小说的发表轰动了苏联社会,文学界与广大普通读者就这部小说发表各种评论,认为它是反对个人崇拜的第一部小说。同时,《解冻》的发表将社会领域里的斯大林批判热潮引入到文学领域,产生了反斯大林时代歌颂文学的氛围,随之而后而产生的大量”解冻文学“作品,以揭露社会阴暗、解放社会思想为主题的作品大量涌现,在文学领域中纠正了之前宣扬“无冲突论”,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文学怪相,回归到真正的现实主义。
作品评价
前苏联批评家奥泽诺夫曾指出,人道主义,这是一个时代问题,政治和哲学,道德和文艺在这里交织在一起了。爱伦堡对“精神气候”的变化感觉极为敏锐,首先举起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旗帜,以《解冻》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谱写了新篇章。
西蒙诺夫认为,我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力求对爱伦堡的《解冻》这小说中构成整个图画的两条路线进行分析和评论。如果说这篇小说在大部分主要人物的描绘上,不完善的地方常常是与总的善良意图之不宜于实现相联系的,是与不深思熟虑、表面化、艺术上的缺点相联系的, 那么,在一切与艺术范围有联系的东西的描绘上,首先引入注目的是作者的意图本身是错误的。伊里亚·爱伦堡不愿看到我们现代艺术界的真实情况以及它的实在珍贵的东西和存在的缺点,而力图把艺术界描写成与人们的心灵背道而驰的机械的夜莺,这个意图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值得同情的。总之,如果把事情的这一方面估计在内,那么这篇小说虽然有某些好的篇页,但整个小说,对我们的文学来此却是作者的一个令人痛心的失败。
苏联文学研究学者杨瑞华认为,爱伦堡的《解冻》在苏联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亦有借鉴的价值。
作者简介
爱伦堡(1891--1967),苏联俄罗斯作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乌克兰基辅一犹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参加过学生运动,后长期旅居法国,多年从事记者工作,一生著书甚丰。其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巨浪》、《暴风雨》及晚年的大型文学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对我国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03
目录
概述
故事梗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