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边角公理(ASA):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角及其夹边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经过翻转、
平移后,能够完全
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
全等三角形,角边角公理是证明是两三角形全等的重要
公理之一。
三角形
三角形是由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在
数学、建筑学有应用。
常见的三角形按边分有普通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等腰三角(腰与底不等的等腰三角形、腰与底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即等边三角形);按角分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其中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统称斜三角形。
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则周长 。
面积公式为: (面积=底×高÷2。其中,a是三角形的底,h是底所对应的高)注释:三边均可为底,应理解为:三边与之对应的高的积的一半是三角形的面积。这是面积法求线段长度的基础。
全等三角形
简介
经过翻转、平移后,能够完全
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
全等三角形,而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及三个角都对应相等。全等三角形指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它们的三条边及三个角都对应相等。全等三角形是几何中全等之一。根据全等转换,两个全等三角形经过
平移、
旋转、
翻折后,仍旧全等。正常来说,验证两个全等三角形一般用
边边边(
SSS)、
边角边(
SAS)、
角边角(
ASA)、
角角边(
AAS)、和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直角边(HL)来
判定。
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
相关教学
对于角边角公理的教学过程王嵘分了三个部分:公理的引入,公理的明确,公理的巩固.与教材不同的是,我用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设计问题情景引入公理.这就是问题一: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碎成如图1所示的两块,如果要将其复原,是不是两块都要带去?
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有了兴趣而且议论纷纷,答案不一在此时教师应提出问题二:只带一块就行,带哪一块呢?还是随便哪一块都可以?此问题目的一给学生指明方向“一块即可”;目的二将问题深入一层“带哪块去”。这时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讨论也更有针对性,他们或许对答案的选择只是一种感觉“行或不行”。于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通过画图演示即可一目了然。
走到这里,可能学生认为问题一已得到圆满地解决。就在这个点上,提出问题三:为什么带A可行,B不可行?这就涉及到了问题的本质,也要求学生思维跳跃性地思考。当他们处在欲言不能的状态时,给予提示:“一个三角形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内角,带A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带B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哪几个?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会容易地得出答案。问问学生“恢复后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全等,那全等的条件是不是就是带去的元素呢?至此学生就可以粗略地概括出角边角的公理。
在以上的过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有两点:1,教师的问题要提得恰时恰点,就在学生思维深入的转折点上,如此才能发挥好的作用。2,对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猜想”的路线.但这并没结束,因为在数学中,猜想需要验证才能说其正确与否,而这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一点。因此在其后的公理明确中教师的任务有两点:一是完善学生对公理的粗略概括,二是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
概念
角边角公理(ASA):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角及其夹边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方法
对任意△ABC,画一个△A'B'C',使A'B'=AB,∠A'=∠A,∠B'=∠B:
1. 作A'B'=AB;
2.在A'B'的同旁作∠DA'B'=∠A,∠EB'A'=∠B,A'D,B'E交C.
即得所求。
举例
举例:如图1,AB=AC,∠B=∠C,求证△ABE≌△ACD.
证明:在△ABE与△ACD中∠A=∠A,AB=AC,∠B=∠C.
∴△ABE≌△ACD.(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