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菊头蝠(学名:Rhinolophus cornutus),为菊头蝠科、菊头蝠属的动物。
形态特征
角菊头蝠体型小,前臂长40mm以下。两耳较大。翼膜狭小,第四、五指掌骨约等长。蹄状叶两侧无小附叶,联接叶后突,侧面观成尖角状。
角菊头蝠体毛柔软而细密,背毛尖棕褐色,毛基淡黄褐色,腹毛土黄色。
角菊头蝠头骨狭长形,甚小,颅全长最大不超过18mm。腭桥相比较大,约为上颊齿的1/2。矢状脊明显,人字脊模糊,枕骨大孔相比较大。
角菊头蝠上颌第1前臼齿较小,排列于齿中线之内,第2前臼齿较大,第1-3臼齿均为“w”形齿,在其内侧均具向内后方向弯曲的脊盘,脊盘上具突出的脊棱。下颌第1前臼齿较第2前臼齿大,均排列于齿中线内,第1-3臼齿与上颌臼齿相同,亦呈“W”形,但无上颌颊齿内侧之脊盘。齿式=32。
栖息环境
角菊头蝠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岩洞、岩隙及家舍,主要生活在较大的喀斯特溶洞内,洞内黑暗潮湿,常有积水,洞温一般在10-15℃。
生活习性
角菊头蝠常单只倒挂于2-4m高的侧壁上,一个洞穴内常只有少数几只,偶尔一二十只,曾见与
中菊头蝠、
鲁氏菊头蝠、
皮氏菊头蝠、毛腿鼠耳蝠及折翼蝠等同居一洞,也有单一种群栖居的。傍晚出洞觅食,活动于林区山村、农田上空,捕食昆虫,尤其嗜食蚊类。10月后冬眠,翌年4月开始活动,属麻痹较深的种类,不易受干扰,出眠也较迟。
分布范围
角菊头蝠在中国以内分布于河北、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和云南;中国以外分布于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繁殖方式
角菊头蝠通常9-10月交配,翌年5-6月产仔,每年1胎,每胎一仔。
亚种分化
(以上内容来源:)
种群现状
角菊头蝠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物种,种群分布不零散,暂无具体的种群数量信息,发展趋势未知。
保护级别
角菊头蝠已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角菊头蝠捕食害虫,有益于农、林业。粪便中含有丰富的磷钾,可作为优良的农田肥料,同时粪便亦可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