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竹
禾本科刚竹属植物
角竹(Phyllostachys fimbriligula T. W. Wen)是禾本科,刚竹属乔木或灌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9米,绿色,无毛,节下方具白粉环,节甚隆起,竿环与箨环同高。箨鞘边缘无毛,先端收窄;无箨耳;箨舌突起,两侧下延,箨片直立,狭带状,平直。叶鞘无毛;叶耳卵状,叶舌卵状,叶片披针形,上表面绿色无毛,下表面灰绿色被细柔毛。5月笋期。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状竹类。竿高9米,径粗达5厘米;节间长20-25厘米,绿色,无毛,节下方具白粉环,节甚隆起,无毛;竿环与箨环同高。
箨鞘背面初时绿带红褐色,被酱色斑点和脱落性疏毛,边缘无毛,先端收窄;无箨耳;箨舌山峰状突起,高达1厘米,两侧下延,先端边缘具纤毛呈流苏状;箨片直立,狭带状,平直。末级小枝具3或4叶;叶鞘无毛;叶耳卵状,边缘生呈放射状开展的繸毛,其长13毫米;叶舌高达1毫米,卵状,边缘生纤毛;叶片披针形,长8-15厘米,宽1-1.8厘米,上表面绿色无毛,下表面灰绿色被细柔毛。笋期5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浙江上虞。适生年平均气温14-20℃地区、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方生长,在pH值8.5左右的碱土和含盐0.1%的土壤中亦能生长,但忌排水不良。
繁殖方法
母竹选择
造林母竹应选择1-2年生、无病虫害、长势良好、未受损伤的成竹;母竹地径应控制在1.5-3.0厘米之间;母竹挖起时应带土球,新鞭长最好在30厘米以上,至少需20厘米,旧鞭长则只需10-20厘米即可;母竹挖起后,要劈去梢部,只留3-5盘枝叶;母竹挖起和搬运过程中,不能摇动竹杆,装卸车时更要注意这一点,要小心轻放,并要尽量保护笋芽、“陪嫁”笋,如有稻草包扎土球则效果更好;母竹“起苗”最好在装车前一、二天进行,或者同步进行,未及时装车则要用泥土覆盖头部。母竹装车一般以躺倒为宜,一可多装,二可防止风吹干脱水。运输母竹时,若运距较长,须用蓬布罩好或关紧车门,遇晴天还要定时喷水降温。
角竹可安排在12月至来年3月调运、栽植。在调运、栽植前,可根据中长期天气预报,选择阴雨天气,至少要求栽植后一周内有雨。
母竹定植
长途调运来的母竹,栽前可剔除多余枝叶,每株只留2-3盘枝叶;若短途调运或随挖随种,则可留5-6盘枝叶。处理枝叶时,最末一般枝上面应留下1/2-2/3节长的空竹节,刀口需呈斜面,并与坡面平行(斜面背靠斜坡),以利接水、蓄水。栽植时,将母竹放在已掏空的穴中,穴底垫一层5厘米厚的表土,土球置放的深度控制在30-35厘米之间,四周覆上潮润的细土,用脚踩实,然后在盖上一层5-10厘米的细土,使穴中稍隆起,略高于穴沿。竹秆长的母竹,要用棍子等固定住,防止风大摇动竹杆;若遇疏松的土壤,则要求母竹多带宿土,或取外界较粘重的土壤填之,或者适当深栽。
栽培技术
造林整地
造林整地应安排在夏末和秋季,最好在定植前进行全面深翻垦覆,深度要求达到35-40厘米,垦覆完后挖种植穴,要求穴面至少达到1.0米×0.6米,穴底0.8米×0.5米,穴深0.4米。穴挖好后,要将表土回填入穴底,以保穴中湿度。亦可先挖穴后垦覆,或先定植,第二年再垦覆。整地过程中,应把大小树头全部挖尽,以便经营,但山顶可适当保留些松树。
栽后管理
母竹种下后,要时常检查。遇上连续干旱的天气,应适时浇水。出笋过程中有白蚁、野兔、老鼠等危害,可用白蚁灵、兔夹、鼠药等防治。当年长出的幼竹,一般只选留2-3株好的,并要在夏季将其稍部劈去1/2。定植当年,仍需在夏、秋季进行一次垦覆,主要目的是将去年的土块打碎,深度仍要求达到35-40厘米。施肥应安排在当年的白露之前,以复合肥为好,或者按氮磷钾为1:2:2的比例施用其他化肥。当年12月份或来年1月份可追施一次氮肥,促进长笋。肥料的用量,一般每穴掌握在250克左右。施肥的方法是在穴的上坡外沿挖一条半月形的浅沟,深约20厘米,宽约15厘米,均匀地撒上肥料后用土覆盖,施肥后一周内有雨最佳。
主要价值
角竹是高产笋用竹,经济价值高。
参考资料
角竹.中国自然标本馆.
刚竹属.植物智.
角竹.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2 23:4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产地生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