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盘兰
兰科角盘兰属植物
角盘兰是兰科角盘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角盘兰块茎球形;叶窄椭圆状披针形或窄椭圆形,先端尖;花序具多花,花黄绿色,垂头,钩手状;花瓣近菱形,上部肉质,唇瓣与花瓣等长,肉质,基部浅囊状;花期6-8月。
形态特征
兰科角盘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角盘兰植株高5.5-35厘米。块茎球形,直径6-10毫米,肉质。茎直立,无毛,基部具2枚筒状鞘,下部具2-3枚叶,在叶之上具1-2枚苞片状小叶。叶片狭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直立伸展,长2.8-10厘米,宽8-25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狭并略抱茎。总状花序具多数花,圆柱状,长达15厘米;花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宽约1毫米,先端长渐尖,尾状,直立伸展;子房圆柱状纺锤形,扭转,顶部明显钩曲,无毛,连花梗长4-5毫米;花小,黄绿色,垂头,萼片近等长,具1脉;中萼片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2毫米,宽1.2毫米,先端钝;侧萼片长圆状披针形,宽约1毫米,较中萼片稍狭,先端稍尖。花瓣近菱形,上部肉质增厚,较萼片稍长,向先端渐狭,或在中部多少3裂,中裂片线形,先端钝,具1脉;唇瓣与花瓣等长,肉质增厚,基部凹陷呈浅囊状,近中部3裂,中裂片线形,长1.5毫米,侧裂片三角形,较中裂片短很多;蕊柱粗短,长不及1毫米;药室并行;花粉团近圆球形,具极短的花粉团柄和粘盘,粘盘较大,卷成角状;蕊喙矮而阔;柱头2个,隆起,叉开,位于蕊喙之下;退化雄蕊2个,近三角形,先端钝,显著。花期6-8月。
产地生境
角盘兰分布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在欧洲、亚洲中部至西部、喜马拉雅地区、日本、蒙古、俄罗斯等国家也有分布。角盘兰生长在山坡阔叶林至针叶林下、灌丛下、山坡草地或河滩沼泽草地中。模式标本可能采自欧洲。
繁殖方法
角盘兰是种子繁殖。
主要价值
角盘兰块根入药,可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头昏、烦躁口渴及不思饮食等。全草:甘,凉。滋阴补肾,健脾胃,调经。用于肾虚,头晕失眠,烦躁口渴,食欲不振,须发早白,月经不调。 块茎:滋阴补肾,养胃调经。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2021年,分布在捷克共和国的角盘兰被评估为已灭绝。
种群现状
角盘兰由于常年被滥掘乱挖,用作科学实验材料,再加上生活环境遭到破坏,野生种群面积急剧减少。
参考资料
角盘兰.植物智.
角盘兰.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角盘兰.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