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型亚目
奇蹄目下的一种亚目
角型亚目(Ceratomorpha)包括貘科(Tapiroidea)、犀科(Rhinocerotoidea)及一些较原始早期类型。
类型
角型亚目的早期类型体型较小,与始祖马有些相似,并拥有一些貘和犀的共同特征,如貘犀Hyrachyus到底和貘还是和犀的亲缘关系更近尚有争议。貘总科成员进化速度较慢,类型仍保持前肢4趾后肢3趾等原始特征。貘总科除了貘科以外,还有脊齿貘科Lophialetidae和戴氏貘科Deperetellidae等已经灭绝的科,这些类群的化石我国均有发现且较常见,其中貘科虽然我国没有现存代表,但是更新世时却是我国南方动物群的重要构成,巨貘Megatapirus是我国的特产,除了体型大以外和现代的貘没有什么区别。犀总科的化石特别丰富,可是说是史前最繁盛最多样的有蹄类之一,除了一些不明确的早期类型外,可以归入跑犀科Hyracodontidae、两栖犀科Amynodontidae和犀科Rhinocerotidae三个科。跑犀科是原始的类型,出现于始新世中期,繁盛于渐新世,而后逐渐消失。跑犀体型较小,四肢长,善于奔跑,前肢4趾,后肢3趾,比较原始。两栖犀科体型大而笨重,四肢短,有类似貘的鼻骨结构,獠牙似野猪,其习性似河马或貘。两栖犀出现于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末期灭绝,生存历史虽然短,但是曾经非常繁盛,分布遍及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很多地区。犀科出现于始新世晚期,是非常多样化的一个类群,所有有角的犀牛均属此类,也有些类型无角,有角的类型中有些有独角,有些为前后的双角,有些为左右并排的双角,体型习性也各不相同,这些类型被分入不同的亚科或族。
貘科
貘科 Tapiridae
马来貘 [Tapirus indicus] Malayan tapir 貘属
中美貘 [Tapirus bairdii] Baird's tapir 貘属
山貘 [Tapirus pinchaque] Mountain tapir 貘属
南美貘 [Tapirus terrestris] Brazilian tapir 貘属
犀科
白犀 [Ceratotherium simum] White rhinoceros 白犀属
苏门犀(双角犀) [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Sumatran rhinoceros 双角犀属
黑犀 [Diceros bicornis] Black rhinoceros 非洲双角犀属
爪哇犀(小独角犀) [Rhinoceros sondaicus] Javan rhinoceros 独角犀属
印度犀(大独角犀) [Rhinoceros unicornis] Indian rhinoceros 独角犀属
体态及进化过程
史前的犀中最著名的是巨犀亚科Indricotheriinae的成员,巨犀分布于印巴地区和蒙古高原,是陆地上出现过的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体型似肥大的长颈鹿,颈和腿均长,头上无角,肩高可达5米,体重相当于较大的恐龙。也有人将巨犀亚科移入跑犀科。其它无角的犀牛主要属于无角犀亚科Aceratheriinae,主要的代表有我国的大唇犀Chilotherium,是我国上新世非常繁盛的一类动物。有左右并列的一对角的成员归入对角犀亚科(并角犀亚科)Diceratheriinae,它们在鼻骨两侧各有一个小角,主要生活于中新世。较晚期的犀牛归入犀亚科Rhinocerotinae,可分成犀族Rhinoceratini、双角犀族Dicerorhinini、非洲犀族Dicerotini和板齿犀族Elasmotheriini,其中除了板齿犀外均有现存代表,也有人将这些族归为不同的亚科。犀族又称真犀族,有一个鼻角,身体皮肤似甲胄,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史前可见于我国南方,现存两种。双角犀族和非洲犀族在鼻和额上均有一个角,也有人将二者归为一类。双角犀族身上有毛,历史上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北方,是欧亚大陆北方常见的动物,其中以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右下)最著名,披毛犀和真猛犸生活于同时代,是冰期北方的代表动物,和真猛犸一样较晚才灭绝。双角犀族现存种类则见于东南亚山区。非洲犀族即现存的黑犀、白犀及少数史前种类,身上无毛,分布限于非洲。板齿犀族是大型的独角犀牛,体型似象,是仅次于巨犀的最大型犀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板齿犀虽然和真犀一样为独角,但是角不在鼻上而在额上,齿冠极高,适应食用粗糙的硬草。板齿犀生活于更新世,灭绝的时间并不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31 09:54
目录
概述
类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