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生寺
北京市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觉生寺(Juesheng Temple),又称大钟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后成为皇家祈雨活动场所之一,1985年10月4日被辟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历史沿革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觉生寺始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觉生寺落成。
清乾隆八年(1743年),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大钟悬挂与大钟楼建造工程完工。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觉生寺成为皇家祈雨活动场所之一。
民国时期,觉生寺成为北京城几大庙会举办地之一。
1985年10月4日,觉生寺辟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2023年12月31日,由中关村街道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联合主办,首都图书馆、北京市海淀社区商业服务协会等单位支持的“辞旧迎新·鸣钟祈福”新年文化体验活动成功举办。
建筑格局
觉生寺坐北朝南,前后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现已无存)、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与东西翼楼。此外,还有钟鼓楼和六座配庑分布在两侧。
主要建筑
文物遗存
永乐大钟铸造于明代永乐年间,由北京鼓楼西铸钟胡同内的京师铸钟厂铸造。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厘米,有“钟王五绝”的美誉。钟体内外铸有佛教汉、梵经文一百多种共230184字,经文字体工整,是明代书法家沈度的手笔。钟体上窄下宽,钟声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幽雅,击钟时尾音长达两分钟以上,钟声最远能传15—20千米以外。永乐大钟是现存铭文字数最多的大钟,同时也是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永乐大钟铸成后,送至景山后街的汉经厂(即嵩祝寺),在那里陈列并由僧侣们每日诵经撞钟。明万历年间,将永乐大钟移至位于西直门外长河边的万寿寺。当时迁移大钟之事曾轰动京城,引发百姓围观的盛景。因为没有吊车、汽车等现代运输工具,十里长街全靠沿途凿井用水泼成冰道,再用木杠、人力、马拉,经过几个月才运到万寿寺内。明清以来,因永乐大钟悬挂京城西郊成为旧京时五大镇物之一的西方镇物,成为百姓家喻户晓的吉祥宝物。自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起,觉生寺成为历代皇帝御驾亲临与寺中僧侣一起敲钟、为天旱祈雨时的场所。因永乐大钟常鸣,觉生寺被老百姓俗称为“大钟寺”,觉生寺一名反倒被人忘掉了。从此北京城在逢年过节和求雨时都可听到大钟寺传出的祈福钟声。
盛世鸣钟
旧时每逢阴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觉生寺要开庙半个月,此时焚香拜佛人极盛,游人纷集。游客可自钟楼内旋梯盘登至顶,可见大钟周围每个部位均悬挂有小铜铃,游人可用小铜元击之,中者铃声作响即谓“吉祥”。此举跟白云观窝风桥下“打金钱眼”一样,成为旧京城庙会中的欢乐一景。中国自古以来有盛世鸣钟的传统民俗,因钟的端庄形象和铭文具有永久性和历史感,象征着天长地久、国泰民安、和谐幸福。如今每逢新年、除夕等重大节日,一般要撞钟108下,有除旧迎新、敲钟祈福之意。之所以撞钟108下也因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寓意去除人生的这些烦恼。
文物保护
1957年10月28日,觉生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觉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觉生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专168路公交车,在大钟寺东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87、88、94、300快外环、315、361、368、425、584、606、685、695、921路公交车,在大钟寺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13号线,在大钟寺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距离觉生寺约4.3千米,驾车约13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5 10: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