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细胞的一种,位于
视网膜内。因为它能接受光刺激,并将光能转换为
神经冲动,故亦称
光感受器。由外节、内节、
胞体和终足四部分组成。其外节为圆锥状,故名视锥细胞。内含有感光物质(
视紫蓝质)。在
光刺激下,感光物质可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变化和电位改变,使视锥细胞发放神经冲动。
亦称“光感受细胞”。位于
视网膜内,能把
光刺激转变成
神经冲动的细胞。
视细胞由外节、内节、
胞体和终足四部分组成。胞体是含核的膨大部分,终足相当于
轴突,内、外节相当于
树突。外节是视细胞的感光部分,有
细胞膜内陷折叠而成的
片层(或圆盘)结构,其内含有感光物质。内节稍粗,含有大量
线粒体,是
能量代谢最旺盛的部位。外节和内节相连,从内节有9对小纤毛伸入外节,起传递兴奋和物质的作用。视细胞分为
视锥细胞和
视杆细胞。在人的视网膜内约含有600万~800万个视锥细胞,12000万个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的不同部位。在黄斑
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胞,而无视杆细胞。在中央凹的边缘才开始有视杆细胞,再往外,视杆细胞的数目逐渐增多,视锥细胞的数目逐渐减少。视细胞中含有感光物质,在光刺激下,可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变化和电位改变,使视细胞发放神经冲动,冲动经视细胞(视锥或视杆)的终足传给
双极细胞。
遗传性黄斑变性病变之一。
锥细胞营养不良主要损害锥细胞,也伴有不同程度的视杆细胞损害。主要症状为视力减退,后天性
色觉异常,当杆细胞受损时也可发生
夜盲。眼底表现:病变主要累及
黄斑区。最初可能正常,以后出现中心
光反射消失,黄斑区呈青灰色伴有
金箔样反光,
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黄斑区靶心样或
弥漫性脱色素(窗样缺损)。ERG表现为明视反应受损失比暗视反应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