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如寇仇
汉语成语
视如寇仇(拼音:shì rú kòu chóu)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离娄下》。
成语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视如寇仇”。
成语典故
孟子和齐宣王曹谈论君臣关系这个话题。孟子对齐宜王说:“君主把臣下当作自己的手足那样爱护,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自己的心脏看待;君主把臣下看作是狗马等玩物,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普通的路人;君主把臣下看得如泥土和草芥一样轻贱,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强盗和仇敌。”
对于孟子的一番话,齐宣王心里是质疑的,但是齐宣王是很尊重文化和文化人的,所以他很委婉地问:“按照礼制的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对过去的君主还是要服丧的,君主怎样对待臣下,臣下才会为他服孝呢?”
孟子以善辩著称,在这里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说:“劝谏能够实行,臣下的建议也能听从,并且让人民都能得到思惠;臣下出于某种原因要离开了,君主应该派人护送他出行,并提前在他要去的国家做一些布置;臣下离开了三年还没有回来,这时侯才可以把他的土地住宅收回来。这就叫作三有礼。如果能够做到这些,臣下就会替过去的君主服丧了。但是,现在做臣下的,劝谏君主不被接纳实行,臣下有什么建议君主也不听从,因此也不能让百姓受惠;臣下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君主就像对待犯人一样把他们捆绑起来驱逐出境,又想方设法使他们穷困万分;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了他们的土地住宅。这就像是强盗和仇敌,对待强盗和仇敌,臣下还服什么丧呢?”
成语寓意
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其思想中的一大亮点。孟子眼中的君臣关系与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也启发了荀子“从道不从君”的君臣关系论断。从孟子的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后世所谓“愚忠”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愚昧的忠君观念并不是儒家真正的追求,儒家眼中的君臣关系是富含平等色彩的,是充满着彬彬之礼的。在孟子看来,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是相互对应的,作为君主如果想让臣子好好地为自己服务,那么他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臣子尊重爱护,反之,不尊重臣子,任意打压臣子,只会得到臣子的反叛。孟子关于君臣伦理关系的论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如何在职场中处理好上下级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成语运用
“视如寇仇”指当作仇敌一样看待,形容非常仇恨对方。补充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视如寇仇”作“视若寇仇”。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倘明哲君子,洞察其奸,于家中妇女不时正言规劝,以三姑六婆视若寇仇。”
清·魏文中《绣云阁》上:“妾见君,意起怜爱。君见妾,视如寇仇。彼此用心何左若是?”
刘玉民《骚动之秋》二五章:“他十七岁时领着几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毛头小伙子上山当红胡子时,他的父亲和当时还在世的爷爷简直把他视若寇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22:3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