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崖组
张云湘、段国达、李存帅等1958年命名的岩石地层
观音崖组,以为单位的地层结构,张云湘、段国达、李存帅等1958年命名。主要为紫红色砂岩页岩,夹灰岩白云岩,分布于川、滇一带。
命名
张云湘、段国达、李存帅等,1958年。命名剖面位于四川会理市观音崖。
特征
层型
正层型 四川盐边县把关河观音崖剖面。四川一区测队,1972 年重测。
构成
主要为紫红色砂岩页岩,夹灰岩、白云岩。底部常有含砾石英砂岩细砾岩;下部为白色块状石英砂岩,黄绿色泥质细砂岩及青灰色砂质页岩,夹紫红色和黄绿色砂质页岩;中部为青灰色灰岩及紫灰色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紫红、紫灰和砖红色砂质页岩细砂岩,夹紫灰色中至厚层致密灰岩。厚度变动较大,可由20余米增至600余米。与下伏列古六组假整合接触或超覆于开建桥组苏雄组,甚至更低的层位或老岩体之上。
产物
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pelucida, L. Densa, Pseudozonosphaera asperella, Trachysphaeridium rude, T. Cultum, T. Simplex, T. Laminaritum, T. Hyalinum, T. Planum, Lignum punctulosum, Polyporata obsoleta, P. Microporosa等。
分布
观音崖组是南沱冰期之后早期广泛海侵形成的沉积物,分布于川西及川南、滇东等地。
川西,39,Ⅷ(2) 扬子地层分区,Ⅷ 华南地层区,上统,新元古界震旦系,Z;滇东,38,Ⅷ(2) 扬子地层分区,Ⅷ 华南地层区,上统,新元古界,震旦系,Z
备考
编撰者:邢裕盛
作者1:张云湘
年份1:1958
系名:新元古界
参考资料
观音崖组.中国地质科学院数据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7 17:50
目录
概述
命名
特征
产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