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浙江潮
相传为北宋苏轼诗作
《庐山烟雨浙江潮》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版本一
庐山烟雨浙江潮①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②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版本二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版本三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版本四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从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版本五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从来到得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词句注释
①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浙江,钱塘江。
②恨:遗憾。
白话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作者
苏轼(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年—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
其一:某日,苏轼到了庐山。名山大川,气象万千,是日,天朗气清苏轼和几个朋友一起,登山访寺。走近一座山寺,只见亭阁灵秀,树木蓊郁,粉墙雪白,一个老僧迎了出来。“请问施主,是东坡居士吗?久仰,久仰。老僧已在此恭候多日,请施主为我寺,赐下墨宝。”苏轼接过小僧所奉笔墨,未加思索,就着粉墙,写下了这首诗。
其二:认为苏东坡北归途中为苏过作此诗,苏东坡结束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变成一个从容面对生活、参透禅机的风烛老人。
诗文赏析
整体赏析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 该诗写到的,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过见过,便觉得心中有千万种的遗憾,没办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过看过,也就觉得没什么新奇,那烟雨依旧是庐山的烟雨,潮水依旧是浙江的潮水。没见过以前总是充满着向往和期盼,然后就想方设法地去追求和实现,一旦亲眼所见,身临其境,得到和拥有了之后,反倒觉得很平常。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象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刺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而已经解脱了的悟者,虽然与凡夫生活的空间原来是同一个,却能将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世界,对拥有的东西倍加珍惜,将理想落成于现实,从不沉溺于海市蜃楼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饭,行止语默,无不感受到真实、鲜活的生命之存在。
作品评价
华东政法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教授洪丕谟《佛诗三百首》:“庐山烟雨,浙江潮水,纷纷滔滔,了无穷时,看来,这就是呈现在你眼前无边无际的浩荡佛法了。”
相关争议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大量查考古籍史料、东坡文献,与常州、九江、徐州、海南等相关东坡遗址地专家学者详细研判,逐一查考引用此诗的多种版本,并反复核查东坡佛禅作品、东坡终老常州时史记与作品、《东坡七集》《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苏轼诗集》等权威史料,认定此诗非东坡所作。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宋诗》72册,第14册中收入东坡诗作49卷,与庐山有关诗作有《游庐山次韵章传道》《初入庐山三首》《庐山二胜》《赠东林总长老》《题西林壁》《登庐山》,并无此诗。
特别是专门汇集东坡佛禅诗文最为经典的《东坡禅喜集》,亦无此诗。近年所有引用此诗者均无准确出处,有些学术文章引用时,所注明的“出处”,均为现当代新著,追根溯源,并无实据。
此诗或可为苏东坡当年与佛印禅师互吟唱和,但东坡历来不认己作,故各集不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17:4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词句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