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野草中有曰白头翁者
唐代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
《见野草中有白头翁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见野草中有白头翁者》
醉入田家去,行歌荒野中。
如何青草里,亦有白头翁?
折取对明镜,宛将衰鬓同。
微芳似相诮,留恨向东风。
作品译文
我乘醉到农家去走走,在一望无际的荒野中高歌,让风给我敲节奏。
突然发现,青青野草里也有类似“白头翁”的小草。
把它采回家,对着明亮镜子比照,真与我自己的满头白发宛然相同。
这小草也仿佛在讥笑我,青春不再,年华已逝,空对春风含悲饮恨。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作者成就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代表作品: 《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作品鉴赏
本诗由花名生情,从白头翁花联想到诗人自己,发出了人生短促,功业难成的嗟叹。
“醉入田家去,行歌荒野中”。“李白斗酒诗百篇”,醉,是诗人的一贯风格。“醉入田家去”,起笔自然,显示了李白行云流水之诗风。“行歌荒野”,则给人以悲怆的韵味,悲怆中又带有几丝惆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如何青草里,亦有白头翁?”花生草丛,本无可疑,但荒野行歌者竟疑了,并以“亦”字增强疑问的语气,那么,另一个白头翁在哪里?诗人为什么要对花生疑?
“折取对明镜,宛将哀鬓同。”紧承上句,使人顿悟,另一个白头翁就是诗人自己呀!原来诗人由花及人,想到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宛将衰鬓同”,寥寥五字,不知含有几多辛酸。
“微芳似相诮,留恨向东风。”意为白头翁的芳香似在讥诮白头翁苍老的颜色,花香自然不会嘲笑什么,实在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留恨向东风”,使全诗结束在沉重的叹息中。
参考资料
.长三角频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4 06:3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作品译文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