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无完卵(拼音:fù cháo zhī xià wú wán luǎ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孔融被收,中外遑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覆巢之下无完卵”。
成语典故
东
汉献帝时,有一个叫
孔融的大臣,字文举。因他曾任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孔融家学渊源,为“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对知识分子也很尊重,在当时名声很好。他为人恃才负气,所作散文,锋利简洁,喜用讥嘲的笔调。后来,因为触怒了曹操,曹操便声称他诽谤朝廷,要汉献帝把孔融抄家问斩。
当时孔融的大儿子9岁,小儿子7岁。孔融被抓走的那天,这两个孩子正在屋里下棋,他们知道父亲要被人绑走了,却神色不变,照旧下棋。旁边的人看到这个情景觉得很奇怪。孔融对差役说:“我的罪过由我来承担,能不能放过我的两个孩子?”孔融的儿子慢慢说道:“父亲,您看哪有鸟巢毁了而巢中的蛋不破的呢(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有人可怜这两个孩子,盛碗肉汤给他们喝。孔融的小儿子又说:“咱家今日遭到这场大祸,我们不会活得太久了,为什么还要尝肉味呢?”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曹操,曹操马上派人把这两个孩子抓了起来。孔融的小儿子一点儿也不怕,他对哥哥说:“假若人死了以后还有魂灵,我们能见到父母,那岂不是最快乐的事?”说完,他就挺起脖子,等待用刑。周围的人看到这番情景,没有不感到悲伤的。
成语寓意
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但要是集体覆灭了,个体也很难幸存。人类需要相互结成团体,依靠集体的力量谋求生存发展,集体利益受到损害,个人利益也会遭受损失;集体受到覆灭的威胁,个人安危也难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更应该同心同德,齐心合力共渡难关,如果各谋生路,不顾集体,反而会失败灭亡得更快。同时要想使“巢穴”结实,不至于轻易被颠覆,必须时刻注意修复,时刻注意完善,时刻使它稳如泰山。所以,人们首先需要做的是爱这个“巢穴”,视它如自己的生命。其次,要乐于建设它,乐于为它添砖加瓦。第三,要勇于维护它,任何颠覆人们“巢穴”的恶意和企图都要剿灭。如果巢都毁了,卵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成语运用
“覆巢之下无完卵”指翻倒的鸟窝下没有完整的鸟蛋。比喻整体覆灭,个体不能幸免。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分句。
明·
蒋臣《徵君刘公伯宗行略》:“要之两人皆贤者,次尾既以义勇奋发,不忘丧元,如田横客烈烈以死,覆巢之下无完卵矣。”
清·
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九十二回:“风雨倾欹欲倒墙,旧弹章引新章。覆巢之下无完卵,宰相今成乞丐郎。”
清·黄中松《诗疑辨证·邶郝卫》:“且覆巢之下无完卵,杀其子安用其母,夫人有君而弑之,焉能有母而事之乎?”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八章:“帝国主义与军阀不打倒,国家就不能复兴,‘覆巢之下无完卵’,我个人会有什么出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