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巢湖北岸,黄麓镇和肥东县交界地区,耸立着一座青翠的山峰——西黄山。在西黄山的脚下,是广阔的丘陵地,其间散布着星罗棋布的小村。其中最著名的是爱国将领张治中先生故里——
洪家疃村。洪家疃村旧时也是地方文教的中心,因为有口大水塘,因此又得名“清水塘洪”。“和平将军”张治中先生在这里创办了黄麓小学、
黄麓师范等学校。其中黄麓师范以后成为
合肥师范学校的前身,在江淮之间影响甚大。
历史背景
这段史实在黄麓镇一带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洪家疃这个村落的前身是一座水坝,它起源于明代初年的大移民时期。
原来,宋元战争之后,江淮地区一片荒芜,原来富饶的土地和村庄成为荒场。巢湖岸边也是野草丛生,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下令从江南迁移了很多老百姓来到巢湖岸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来自江西的”瓦屑坝“移民者和从皖南迁移来的徽州家族。
瓦屑坝
”瓦屑坝“,巢湖地区又称”瓦家坝“、“瓦砾坝”,它在江西的莲湖边,是一个早期的港口,现是一个小小的村落。洪家疃建立以前,一些从“瓦屑坝”来的移民者先在巢湖北岸先建成了两个小村——徐家疃和九黄疃。所谓疃,是“屯”的变音,这两个小村都是早期的民屯,移民者们以此为据点,开垦周围的土地。村庄建成后,产生了一个问题:原来,在西黄山地区,山水常常灌流而下,难以控制。下游地区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必须在西黄山上修筑一个水坝,才能调节落水,保证丰收。
徐氏和黄氏一起开往西黄山,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庄氏。他们来到山区后,选择了面向下游冲田的一个较窄的山口修筑了一个水坝,水坝长150米左右。高差在6米以上。通过这个拦水坝,山水在水坝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湖泊。这就是洪家疃现在水塘的雏形。
水坝建好后,一个看管和控制水坝的村庄就形成了——徐家坝村。徐家坝村呈正方形。它的基地处于坝下的缓坡,村庄规划有九条巷子——又叫”九龙攒珠“。巷子里修着下水道,巷子前有口小小的水塘。天空下雨的时候,落在村庄的水就通过下水道进入了水塘。是一个下水系统设计的十分精妙的村子。在徐家坝建好之后。在它的东边建起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它的里面,居住着后徐家坝以后的主人——洪氏。
洪氏是从徽州迁来,按照族谱的记载,他们是唐代歙县观察使的后代,又称桂林洪。洪氏的村子叫”清水塘“,小村前面有水塘,后面有一口井,常年汩汩的冒着泉水。洪氏在这里辛勤劳作。到了清代初年,突然间发生了一件影响巨大的事情。
根据老人的回忆,徐家坝里居住的三支家族之一——庄氏家族突然遭到了一个重大的灾变。一个叫”隆公“的人触犯了朝廷,被满门抄斩。庄姓匆匆的逃离了这个村庄,留下了空空的建筑和房屋的基址。洪姓这个时候得到了迁移的机会。他们来到了村庄中,成为了徐家坝村第二批移民者。
洪氏来到徐家坝之后,开始慢慢拓展。并且成为其中最大的家族。在大约乾隆年间,他们建起了洪氏宗祠——也是全村的一处祠堂。洪氏在取得了村庄的领导权之后,慢慢的村庄的名称也随之改变——徐家坝改成洪家疃,而原来因为兴修坝而形成的小水库也替换成了”清水塘“。
洪家疃就这样正式形成了,来自东部小村的靠山张张氏家族也随之来到了村庄。张、洪等姓氏慢慢的融合,形成了村庄最大的宗族势力。 除了张治中先生以外,村庄还有十位家族成员在解放前获得少将军衔。另外,获得其他将校级军衔者更多。到了近代,洪家疃已经成为西黄山脚下第一大村,他们购买道路,兴建商业街,甚至计划修筑运河,来促进村庄经济的发展。
时过境迁,今天我们来到了洪家疃村,还能看到古老的水坝和参天的古木。村庄还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多处,甚至连祠堂也躲过了文革的浩劫,成为今天巢湖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那么那个神秘的迁出洪家疃的庄氏家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洪家疃村的南边发现了一个小村——富塘张,原来,他们就是庄氏的后代。村庄的《张氏宗谱》这样记载:“当思国无史则法戒不昭,家无乘(音胜,史料)则源流莫辨,是家乘所系之重,犹国史攸关匪轻也,吾宗有家于合肥潜溪河,则自我彦三公始,继公徙居莫庄二村。孙承子继,生长于斯,死葬于斯,而聚族亦于斯矣。无何天道有盈亏,人事有得失,族有讳隆公为,因功见妬(音杜,与妒同意),遂致有灭门之祸,而凡属同宗俱被连累。尔时罹祸者敕令(此二字抬头并加红色)难逃遭刑受戮,脱身者图生远遁,改姓更名。于是逃某处而即以某地避害,寄某家而即以某姓全身,兹我姓之族裔实昔庄氏之嫡派也!自避难更姓以来,至我祖父辈见族居涣然,家乘未修,不胜感慨,俱殷然有志详考世系,纠其聚而统之不散,合其异而归之使同。志未酬而云逝,易篑之时口嘱丁孟。迄今我宗人有能一息忘者哉?嗟夫河!”从族谱上看,使家族遭难的确实是”隆公“。时间,按照族谱的记载,是在宋代,可是一个宋代被迫害的家族,为什么整个清朝都不敢修家谱呢?原来在清朝初年,浙江发生了著名的”明史案“,主犯庄廷珑,因印刷有指责清朝语句的《明史》而遭难,整个家族被波及。庄姓应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迁出的吧!在这个不幸的故事的背后,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村庄在数百年时间内经历的几多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