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茨龙是一种生活于晚白垩世的北美洲的大型异特龙类,属于异特龙超科中的新猎龙类,其化石发现于美国犹他州的晚白垩世雪松山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目前,西雅茨龙属下面仅包含一种,米氏西雅茨龙。西雅茨龙的发现填补了白垩纪中期高棘龙灭绝至白垩纪晚期大型暴龙类出现之间的时间空缺,验证了暴龙类是在大型异特龙类灭绝以后才巨型化的假说。
命名由来
属名Siats取自于尤特传说中的一种食人怪兽的名字,种名meekerorum纪念地质学家约翰.米克(John Caldwell Meeker),他在遗嘱中捐献了他的财产以用于古生物学研究。他的遗孀维斯罗.米克以及他们的女儿也是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之一。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西雅茨龙的模式标本FMNH PR 2716属于一个亚成体,估计全长约在9米左右。这具标本包含5节背椎、8节尾椎、一个人字骨、不完整的右侧肠骨、坐骨和腓骨、部分左胫骨和一部分脚趾骨。这件标本目前存放在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里。这座博物馆中也陈列着世界上最著名的霸王龙标本“苏”。
正型标本的被追神经棘没有完全与椎体愈合,表明这一个体还未完全成年。西雅茨龙的鉴定特征组合包含7个特征,其中有4个是这一物种的自衍征,包括尾椎远端的横截面略呈三角形,近端尾椎上细长的椎体后横板上缺乏明显的下副突窝,肠骨耻骨柄上方的髋臼边缘具有以横向扩展的凹陷,尾骨短肌附着脊的末端具有一凹陷。其它重要的特征包括较为宽阔的背椎神经棘
西雅茨龙是北美洲发现的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古生物学家使用股骨长度估计出西雅茨龙的体重大约为3.917吨。尽管正型标本是一具亚成体,但是它的体型已经与其它大型异特龙类相当接近,并且只是略小于霸王龙。经过推算,西雅茨龙的成年个体约为11.7米。
科学意义
目前对于西雅茨龙分类学的主要观点认为它属于异特龙超科中的新猎龙类。是目前已知北美洲异特龙类中最晚出现的一支。西雅茨龙的发现使得人们对于异特龙类与暴龙类的协同演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暴龙类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北美洲晚白垩世的霸王龙,但实际上它们具有漫长的演化历史。早期的暴龙类体型都非常小,直到晚白垩世的后期,大型暴龙类才出现。古生物学家认为,大型异特龙类与小型暴龙类的共存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西雅茨龙所属的异特龙类在晚侏罗世到晚白垩世早期全球各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中都占据着顶级捕食者的位置。这一类群也不乏巨型化的捕食者,其中有多个种类的体型不在霸王龙之下。西雅茨龙的发现填补了大型异特龙类高棘龙灭绝以后至大型暴龙类出现之前这段时间中北美陆地生态系统顶级捕食者的空白。发现西雅茨龙的地层中也发现过小型暴龙类的化石,印证了大型异特龙类与小型暴龙类的生态位分化,同时也表明,暴龙类是在大型异特龙类绝迹之后才开始巨型化并登上食物链顶端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