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蓝皮书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英文名称:Blue Book ofWestern Region of China)是由中国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出版当年的发展报告,《西部蓝皮书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赠阅读卡)》的基本信息如下。
阅读人群
各级政府部门决策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记者,外国驻华商社及使领事馆工作人员,以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各界人士,各大图书馆、学术单位资料室收藏。
内容简介
本书篇章结构上分为总报告、经济增长质量评价和西部重点经济区发展研究三个部分。
“总报告”在对2010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2011年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在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经济增长有效性、经济增长协调性、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创新性、经济增长成果共享性六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从西部区域层面和各省级层面对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及其变化态势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西部重点经济区发展研究”是以
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深化阶段以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由前十年以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经济发展初始条件为主逐渐转向后十年以重点经济区率先突破和改善民生为主的这一战略转变为背景,重点对西部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六大经济区,包括呼包银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兰白经济区、陕甘宁经济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黔中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发展重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加快各经济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图书目录
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难点(代序)
总报告
2006年西部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2007年预测
西部农村发展报告
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报告
西部农村金融发展报告
西部农村劳动力现状及转移分析报告
2006年西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回顾分析与前景预测报告
2006年西部农民收入分析与预测报告
西部特色产业发展报告
西部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与加工业发展报告
西部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报告
西部特色畜牧业发展报告
西部特色优势旅游业发展报告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大关中城市群体系构建研究报告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西安都市圈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报告
西部新农村建设农户意愿分析报告
西部新农村建设农户意愿调查分析报告
西部农户家庭收入与支出分析报告
西部农户家庭新农村建设需求意愿分析报告
西部农户家庭金融服务需求与满足程度分析报告
西部农户对基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分析报告
西部农村卫生资源供给与农户需求分析报告
西部区域竞争力分析报告
2007年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分析报告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整、模型和分析方法
西部各省区市宏观经济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西部各省区市对外开放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西部各省区市科教与创新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西部各省区市政府作用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西部各省区市金融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西部各省区市环境资源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西部各省区市企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西部各省区市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附录
西部大开发及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工作大事记
精彩观点
皮书观点1:第二产业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合理的经济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前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和经济效益,并最终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成果的合意程度。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赖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只有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优化的经济增长,才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6~2010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呈稳定下降趋势,由16.32%下降到13.25%;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则呈逐步上升态势(2008年略有下降),由45.21%上升到50.09%;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则出现波浪式下降趋势,2006~2007年由38.47%下降为37.71%,随后在2008年上升为39.1%%,但接下的两年中连续下降,2010年仅为36.66%,出现一定逆高度化现象。从区际比较看,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略低于中部地区,但高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则是最高的,第三产业则是最低的。第二产业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皮书观点2:西部地区最高收入省份与最低收入省份的收入极差不断扩大 区域内部经济结构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重要指标。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最高收入省份与最低收入省份的收入极差不断扩大。
该蓝皮书指出,2006~2010年间,西北和西南两大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接近,因而两区各自的经济规模占两区总量的比重基本稳定,西南区占的比重在62.20%~63.07%,高低相差不超过1%。更具体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GDP对比也保持稳定,西北区人均GDP略低于西南区,其相对系数区间为92.96%~94.26%,高低差为1.3%。但从省际比较,2006~2008年人均最高收入省份是新疆,为14726~19893元,2009~2010年最高收入省份为重庆,22916~27612元,最低收入省份均为贵州,为5732~12096元。最高收入省份与最低收入省份的收入极差不断扩大,由8994元提高到15516元。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区域结构呈现次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与省际发展非均衡性并存状态,落后省份的经济塌陷越发明显,“十二五”期间在整体进一步推进和加快西部开发的情况下,如何加快落后省份的发展,应成为制定开发政策的重要方面。
皮书观点3:西部大开发使西部地区的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成果共享是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径。该书通过构建包含生存质量、健康发展质量、成果分配公平度三个方面的11项指标体系,对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成果的共享性进行了评价。测评结果显示,1999-2009年,西部地区生存质量、健康发展质量和公平度均得到稳步提升。西部地区生存质量得分从1999年的31.68分提升到了2009年的64.30分;健康发展质量得分从37.04分上升到77.03分;公平度得分从47.49分提高到87.58分。西部地区成果共享性的提升表明,西部大开发使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民生保障水平亦不断提高。
皮书观点4:西部地区将形成三个层面的经济增长极
未来十年,我国将继续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在西部将形成三个层面的增长极:第一层面是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这将是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第二层面是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这将培育成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第三层面是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这将建成省域经济增长点。
呼包银重点经济区: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经济区涉及内蒙古、宁夏、陕西三个省(区)、11个地级市,在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后,加速其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生产力布局、维护民族团结等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区域将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接续地、战略性能源供应保障基地和新兴化工基地,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区以及国家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区。
兰西格经济区:兰州-西宁-格尔木经济区是国家重点培育的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兰西格经济区定位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集聚区和引领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先导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经济带。在带动甘肃、青海和西藏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实现东中西互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 兰白经济区:兰白经济区包括兰州市5区3县、白银市2区3县等7区6县,面积近50000平方公里,处于西部地区的中心,是联系陕西、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内蒙古、宁夏的重要纽带。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将着力打造兰白都市经济圈,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陕甘宁经济区:陕甘宁经济区能源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的能源资源接续地。该蓝皮书指出,要加大能源资源开发加工力度,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搞好生态环境和土地整理,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开发黄土文化;打造陕甘宁经济区新龙头,做大做强榆林中心城市;加强陕甘宁经济区与环渤海的合作,快速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作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天山北坡经济区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带。天山北坡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示范效应,进而影响带动全疆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增加新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知名度。该蓝皮书提出加快天山北坡经济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经济体制的变革、选择合理的工业化模式及产业布局、加速城市化及农业产业化过程和市场与开放性等。 黔中经济区:作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黔中经济区已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点经济区之一。全力打造黔中经济区,使其成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带动全省和各区域优势互补、竞相发展,是贵州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