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蔓美丽观点》是2007年1月1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于西蔓。该书作者阐述了让个人形象成功的诸多观点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编辑推荐
高质量的人生=体力+智力+形象力。
形象是一生的战略问题,美是学出来的,不是悟出来的,长得不美,才有打扮的空间,做自我形象的职业经理人。
内容简介
一个致力形象管理工作的爱美之人写给关注美的人们的一本书。
有着“中国色彩第一人”之称的于西蔓女士,在中国开展形象管理业务八年之后,首次推出综合阐释其形象管理观点的著作。透过七十多个视角,通过作者亲历的形象事实,阐述了让个人形象成功的诸多观点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观点鲜活、表述生动、通俗易懂,有着超强的实用性。
作者简介
于西曼,中国色彩咨询业的创始人,日本文部省认定色彩搭配师,中国文化部一级艺术形象设计,日本色彩学会会员,日本环境色彩研究会会员,日本个人色彩研究会会员,世界权威色彩咨询机构——美国CMB公司注册色彩顾问,日本立邦色彩研究中心色彩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课程特聘教授,北京西蔓色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目录
前言:美丽永远等在前方
1 形象是一生的战略问题
1.1 形象是一生的战略问题
1.2 你的形象告诉了人们什么?
1.3 从AIDMA法则看“第一印象”
1.4 警惕周围人对你的沉默
2 摒弃形象旧观念
2.1 说说中国的“馅儿”文化
2.2 坚守“素面朝天”的人,你敢“素体朝天”吗?
2.3 不美之人的借口
2.4 美人未必没有美丽思想
3 建立形象新观念
3.1 美是学出来的,不是悟出来的
3.2 “素材型”美女VS“努力型”美女
3.3 长得不美,才有打扮的空间
3.4 打扮,是从突显优点开始的
3.5 不会有镜子的人,成不了美女
3.6 扮靓,需要“利已主义”精神
3.7 扮靓有步骤,不能乱弹琴
3.8 扮靓,说白了就是跟“自己”较劲
4 打造形象基础架构
4.1 先与身体对话,再与服饰对话
4.2 “色形材”传递着关于你的信息
4.3 观体色,才知道适合的服饰色
4.4 观身形,才知道适合的款型
4.5 你与质地的关系
4.6 你与图案的关系
4.7 适合与不适合的妆面界限
4.8 适合与不适合的发型界限
4.9 场合衣橱法则
4.10 买五个包,保职业形象圆满
4.11 女人的“三鞋”比三围更重要
5 从基础形象扩张
5.1 服装是用来粉饰身材的
5.2 饰品是用来掩饰局部缺点的
5.3 饰品的“点数”法则
5.4 眼镜是用来校正验形的
5.5 发型不好,人漂亮不到哪儿去
5.6 让自己成为半个发型饰
5.7 如果你过了三十岁,请打粉底
5.8 什么不画也要画眼睛
5.9 你的眉毛“立场坚定”吗?
6 让形象向多元化发展
6.1 职业形象,是指职业第一,美丽第二
……
7 学习型人格铸造美女
8 理性构建形象生涯
9 形象的社会责任
10 视觉形象管理是一门科学
后记:送给男人的西蔓观点:男人不是在穿衣,而是在穿“政治”
媒体评论
于西蔓:从“臭美妞”起步/[文] 金煜
从“不美”抵达“美”
尽管出生在一个“每天两个包子加白菜帮子,什么都没有”的年代,于西蔓还是说当时的自己是个“臭美妞”。她从小生活在文工团大院,母亲是演员,父亲是中戏毕业的最早一代导演,所以在美这方面自己一直很自负。
读大学的时候,她会教上下铺的姐妹涂红色的指甲油,趁老师不注意抹一下口红。到了当老师的时候,她又总是涂着指甲油,穿高跟鞋,害得底下的男生说:“那老师可爱美了,上课还涂指甲油,害我们课都上不好。”其结果就是被校长找去训话。所以她总结那就是一个“心灵美就是一切”的年代。
就是这样的一个“臭美妞”,在80年代的时候留学来到了日本,站在东京繁华的街头,一下子就惊呆了。“我一下子来到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国家,满眼都是舒适的物质。”
想起自己的学习历程,于西蔓觉得特别有意思。最初她在和时尚没有任何关系的民航业学习,从天津民航大学经济管理系,到中国民航干部管理学院任教。当时她被安排教交通经济学,这门从来没有碰过的学科,几乎把25岁的她吓倒了。“我翻遍了仅有的苏联时期留下的教材,还是觉得自己没资格教。”在一次日本考察中,她发现了早稻田大学的航空经济学专业,“当时就疯了,觉得这就是我要的。”
留学的经历是痛苦的,她回忆道:“那时每天就是鸡蛋炒西红柿,不是浇在米饭上就是浇在面条上,因为鸡蛋便宜西红柿贵,所以我放了好多的鸡蛋,直到现在我吃这道菜时还总和服务员说少放鸡蛋,多放西红柿。”经济上的局促让她毕业后选择了工作。在社会大学,她才真正和美的行业开始了接触。
日本的平民会馆、商务会馆等各种社会教育场合释放了于西蔓的很多梦想,从社会学到交响乐,从法语到英语,她的晚上时间被充实得满满的。当然,这个爱美的女孩终于可以学习打扮、系丝巾等各种时尚技巧,慢慢地,她开始师从佐藤泰子等日本最著名的色彩大师,并在日本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得到了同行的尊重。但是,在日本已经成家,生活富裕的于西蔓并不满足。1998年,她回国,开始了“形象布道”。
为美布道
“当时的我和所有海归一样,就是本着一腔热血,想回国改变这个社会。”于西蔓说,“中国是根,你不可能忘了妈妈是怎么穿衣服的,但同时,你的同事每天跟社长工作时穿一套衣服,晚上参加party换一身,参加重要会议马上再换一身,这种环境下你每天都在被洗脑,而且会想我能为国人做些什么。”
于是,于西蔓兴奋地回国开始了一个全新行业的创业,强烈地想改变现状。当时的她苦口婆心地对客户介绍色彩理论,着急的时候,她甚至会说:“你不改我就跟着你,我甚至可以掏钱买这件大衣给你穿!直到你改为止”。现在想来,她还觉得那是自己一个“本土弱智化”的阶段,慢慢地,她才开始明白自己首先要学习中国国情。
“因为教育的缺失,中国大部分人都认为美是要靠悟的,也就是说美是无科学的。”这些年来,她听到了太多的“借口”:“没钱没时间”,“反正老了打扮也不好看”,“爱打扮的人都是绣花枕头”,“化妆对皮肤不好”,“衣服穿随意舒服就行,反正别人不会注意”……慢慢影响了很多人的于西蔓,却始终影响不了自己的母亲:“她到现在还不能接受,说自己穿这么好看干吗?她本身是爱美的人,可老了之后就还是有着根深蒂固的”朴素“观念。
她摸索出一个比喻:中国文化是“馅儿”文化,“好的都在里头”,而西方文化却是一种“披萨”文化,“连点芥末都展示出来,内在外在都翻给你看”,中国人这种含蓄的价值观,在她看来,却错过了外在展示的机会,而当中国人真正开始想学习打扮的时候,却总是花很多钱,发生很多的错误。她回忆起自己曾看到某位著名的民族歌手在美国开演唱会,“看到她穿的衣服和打扮,我感到全身难受,恨不得把她拽下来,全部换一套。”
因为观念不同,她的宣传受到了很多的不理解。最初于西蔓给一个地方政府设计城市大楼的和谐色彩。“我们专家花好多心血设计出来的色彩模型,人家根本不听,上面领导一句:‘我看就涂成灰色的挺好看’,底下所有人都不吭声了。几十万的设计费就白给我了,我却一点都不高兴。”
在色彩理论上,她回国时也完全被国人缺乏科学的现状惊呆了。“中国人刷墙就扯墙纸的一个角,说你刷成这种颜色,刷得不好就再刷一遍,但这种颜色其实有一个特定的数字的,比如5Y-6.8-0.2.用数字管理色彩已经在国际上通用了五十多年了,在任何地方只要报出一个数字来就可以配出一模一样的颜色,就惟独在中国不是,完全凭着感觉来。”
最初三四年后,于西蔓做了战略调整,将业务集中到个人色彩搭配和个性形象设计上来,并且开始了全面的“布道”。几年下来,于西蔓的公司进行了六七千场讲座,她本人也做了不下两三千场,“西蔓形象顾问”,“西蔓色彩咨询”,“西蔓色彩专业培训”等词汇遍及报刊杂志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