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立枯病
植物病害
西瓜立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发生在西瓜的病害。从刚出土的幼苗到后期的大苗均可发病,但主要发生在育苗中期。幼苗出土后,染病则在根部茎基部出现黄褐色长条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病斑凹陷逐渐环绕幼苗,缢缩成蜂腰状,病苗很快萎蔫、枯死,但病株不易倒伏呈枯状。
病原特征
西瓜立枯病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学名: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有隔膜,初期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至黄褐色,分枝处成直角,基部稍缢缩。病菌生长后期,由老熟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菌核。菌核暗褐色,不定形,质地疏松,表面粗糙。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学名: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不常见,仅在酷暑高温条件下产生。担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长椭圆形,顶生2—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产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6—9)微米×(5—7)微米。该病原除为害西瓜外,还可为害甜瓜等160多种植物。
图注:1.粗短菌丝及聚伞状排列的担子;2.担子;3.担子孢子。
症状识别
西瓜立枯病多发生在秧苗的中、后期。西瓜种子未出土前受害,造成烂种。刚出土的幼苗受害,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正常,当病斑绕茎一周时,病部凹陷,茎基部干枯缢缩,幼苗倒伏死亡。中期以后的幼苗,因茎部已木质化,茎基部虽然发病,病苗仍直立不倒,故名立枯病。在湿度大的条件下,被害部位长出白色霉层,稍大病苗的病部产生蛛网状淡褐色霉层。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或寄主病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混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堆肥,以及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的菌丝体和菌核,均可成为病菌的初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流水、沾有带菌土壤的农具以及带菌的堆肥传播,从幼苗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
流行规律
西瓜立枯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耕作栽培技术、土壤、种子质量等密切相关。瓜种播种入土壤中后,若遇低温多雨,特别是遇寒流,常诱发烂根。瓜种籽粒饱满,则生活力强,播种后出苗迅速,整齐而苗壮,不易遭受病菌侵染,因而发病轻,反之,则发病重。多年连作的瓜田,或再施入未腐熟的厩肥,土壤中病菌积累多,瓜苗发病率高,病害重;播种期过早或过深,均使出苗延迟,病菌易于侵染,引起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通气性差,瓜长势弱,发病严重;覆盖地膜者,湿度过大时可加重西瓜立枯病。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26 12:50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