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爪龙
属于兽脚类驰龙类小盗龙类的非鸟类恐龙
西爪龙是一种发现于北美洲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体长不足一米,属于驰龙类中的小盗龙类。该属下目前只有一种,即模式种伊氏西爪龙。大多数小盗龙类分布在亚洲地区,西爪龙作为仅有的分布在北美洲的小盗龙类极大的增加了古生物学家对于这一类群古地理分布范围的认识。
命名由来
西爪龙的属名意为“西方的爪”。种名伊氏为了纪念伊丽莎白.尼可拉斯博士,她发现了正型标本。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西爪龙的标本很多,也比较琐碎,很多恐龙公园组的零散的小型兽脚类材料都被归入到了该属。
正型标本:UALVP 48778一件不完整保存的腰带,包括了肠骨和耻骨。
西爪龙可以依据以下的特征组合与其它兽脚类相区分:肠骨耻骨柄的内侧面有一个非常深的凹陷。耻骨的外侧面具有一个结节,呈翼状并向前翻卷。耻骨的外表面具有一个面的凹陷位于髋臼的下端。耻骨唇(pubic apron)偏转至后方。耻骨坐骨突退化成一个较薄的骨板。耻骨远端的联合处从侧面观呈泪滴状。耻骨的后翼被一道内侧脊分为前突和后突两个部分。
归入标本:TMP 1989.116.65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一趾节骨。
归入标本:TMP 1966.19.22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一趾节骨。
归入标本:UALVP 50049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一趾节骨。
归入标本:TMP 1992.36.31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二趾节骨。
归入标本:TMP 1983.67.7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二趾节骨。
归入标本:TMP 1991.50.143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二趾节骨。
归入标本:TMP 1988.50.34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三趾节骨。
归入标本:TMP 1995.92.9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三趾节骨。
归入标本:TMP 1991.50.105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三趾节骨。
归入标本:TMP 1988.36.68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三趾节骨。
归入标本:TMP 1980.16.1880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三趾节骨。
归入标本:TMP 1980.8.205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三趾节骨。
归入标本:TMP 1990.107.15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三趾节骨。
归入标本:TMP 1979.10.6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三趾节骨。
归入标本:TMP 2000.12.100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三趾节骨。
归入标本:UALVP 50048为脚部第二趾的第三趾节骨。
系统发育位置
目前基于大矩阵的系统发育分析支持西爪龙属于驰龙类中的小盗龙类,也是北美洲唯一的一种小盗龙类。
科学意义
西爪龙的发现极大的扩充了古生物学家对于小盗龙类的地质时代延限和空间分布方面的认识。在西爪龙发现之前,小盗龙类的化石主要出自中国辽宁的热河生物群的九佛堂组,年代为早白垩世,而西爪龙是唯一一种晚白垩世的小盗龙类。这说明小盗龙类的地质时代延限远比之前认识的更长。同时,除了西爪龙类以外的小盗龙类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只有西爪龙发现在北美洲。这也暗示了小盗龙类的地理分布范围其实比原来认为的要更广。当然,西爪龙是否向小盗龙和长羽盗龙那样具有发达的跖骨羽和前肢的不对称正羽就不得而知了。作为最晚出现的小盗龙类,西爪龙却拥有与早白垩世小盗龙类相似的体型,这说明在演化的过程中,小盗龙类的体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这一点与真驰龙类非常不同。真驰龙类在演化过程中出现过多次大型化事件,如恐爪龙,犹他盗龙和阿基里斯龙。
作为恐龙公园组体型最小的捕食者,西爪龙的发现极大的改善了古生物学家对于该地区动物群组成的认识。恐龙公园组的肉食性恐龙的体型变化范围包含了从小于2千克的西爪龙至数吨重的惧龙和蛇发女怪龙。这种极大的体型差异显示了多种食肉动物的生态位分化以避免竞争相通的食物资源。
西爪龙的化石在恐龙公园组较为常见,有很多零散的脚部趾节骨都属于这种恐龙。虽然西爪龙的体型在恐龙的范畴里算是很小的,小于同属于驰龙类的蜥鸟盗龙和驰龙,以及属于伤齿龙类的伤齿龙,但是它比同时代的哺乳动物要大很多。与其同时期的哺乳动物最大也就600克左右。因此西爪龙可能以这些小型哺乳类为食。
恐龙公园组已经被发掘了100多年,但是之前一直没有找到类似于西爪龙这样的小恐龙,这体现了在过去的发掘过程中,古生物学家更倾向于找大体型的恐龙标本,而忽视了小体型的恐龙。这种偏差无疑会对多样性分析,古生态重建带来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
Hesperonychus.Deepbone.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3 17:34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