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为福建省闽江上游
翠江的第二大支流。主要支流有方田溪、淮土溪、石碧溪、武层溪。
干流概况
西溪:为翠江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方田泗坑,流经方田、禾磜至禾口乡(1993年改石壁镇,为客家祖地)纳石碧溪(后称禾口溪),至陂下纳刘村溪,至分水坳纳辛田溪,一路再纳村头溪、古武溪,经陈岗后纳磜角溪、雷陑溪,至犁嘴上纳武层溪,至城郊合水口与东溪汇合,河长42.5公里
水文特征
西溪,流域面积513平方公里,总落差440米,年径流量5.14亿立方米,流域内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加上紫色页岩风化强烈,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含砂量大,每逢下大雨河水即红浊不堪。
主要支流
主要支流有方田溪、淮土溪、石碧溪、武层溪。
方田溪,为西溪上游泗溪至禾口段,一路纳小溪涧5条,河长20.9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
淮土溪,发源于方田乡的岭下,至吴陂纳罗坑溪,至石碧与石碧溪汇合,河长20公里,流域面积62平方公里。
石碧溪,发源于东华山麓,至禾口汇入禾口溪,河长20公里,流域面积58平方公里。
武层溪,发源于长坊,一路纳小溪6条,至犁嘴上汇入西溪主流,河长31.6公里,流域面积109.3平方公里。
流域概况
西溪流域,为客家人最早落脚地,特别是中游的石壁镇,被称为客家祖地。
禾口,在县西部,属河谷盆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是本县西部最大的村庄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禾口就创办道南书院,民国时期改为道南初级中学,今名宁化第二中学。它的集市历史悠久,为县内最大圩场,圩期农历四、九日。出产有稻谷、地瓜、烤烟、薏米、茶叶、辣椒、土陶器等。县之西溪经此流入城关。宁(化)石(城)公路干线(福州至五里亭公路)横贯圩市直达江西石城、瑞金,每日班车往来频繁,是本县联接江西的交通枢纽。
民国19年(1930年),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发动领导下,该村发起农民革命武装暴动,并建立宁化西乡革命委员会。其后,国民党在此设区署,管辖附近各乡。解放后,该村设置过区公所和公社,今为禾口乡人民政府驻地。
石碧(石壁),隋名玉屏,唐改石璧,后又改石壁,清再改今名。位于县西22公里,位居禾口盆地中心,四周平坦开阔,西去12公里便是闽赣交界处,是闽江、赣江的分水岭,历为通往江西及长江中下游的主要通道之一。石碧村开辟较早,晋太熙年间(290年)就有中原移民徙入定居。隋末唐初,巫罗俊召集一批劳动力在本地伐木,运销长江下游沿岸。唐末至北宋时期,大量中原汉人迁入定居,石碧成为客家民系形成时期的中心。现居于国内外的客家人其祖先多是石碧籍,因此该村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有关资料对古石碧有村、乡、镇、城、市等不同称呼,是包括周围一些村落的广义称呼。过去本村居住过80多个姓氏的客家人,现仅有5个姓氏,其中张姓最多,约占97%。村内尚存清建祠堂、寺庙各2座。苏区时期,成立石碧区苏维埃政府。民国时期和解放后曾设乡公所于此。
淮土,原名怀土,今行政村名淮阳,位于县西南,距县城27公里,人口2400多人,以刘、黄两姓为主。是宁化的老苏区,是本县西南五乡农民革命武装暴动乡之一。民国19年(1930年)成立淮土区苏维埃政府。民国20年11月,在该村召开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宁化县苏维埃政府。
治理开发
解放前的水利灌溉工程和设施主要有池塘、山塘、自流引水圳、拦河筑坝的引水工程、水利筒车等,多由独户、联户或联村自筹资金举办,少数灌溉面积较大的引水工程也有由官府或乡绅倡办的,但资金多由民间筹集。民国时期由政府补助的工程有城郊乡大溪头水陂和禾口江家陂等。截止1987年,实际灌溉面积千亩以上的引水工程依次有禾尚陂(淮土乡磜下)、老隆陂(禾口乡刘村)
隆陂水库 位于禾口乡隆陂村。库区集雨面积31.3平方公里,平水年来水量3170万立方米,总库容1735万立方米。库区淹没耕地1500亩,迁移人口83户、482人。是宁化第一座中型水库,也是宁化最大的蓄水工程。
该工程由福建省九龙江规划队黄征宇、曾宪康,三明地区水利局周恭钿,宁化县水电局王瑞枝等人共同设计。
1969年动工兴建。上场劳力50%按受益田亩负担,其余按各队人口比例抽调。上场劳力一般保持2000人左右,高峰时达3000人,占全社劳力60%。1970年2月水库大坝开工,1971年顺利合拢,8月大坝建成。1972年开始蓄水送水,灌溉面积0.8万亩。灌区内亩产达250公斤,比灌区外亩增100公斤。1973年受益面积达1.2万亩。1974年受益面积增至1.5万亩,是年,全社平均亩产列全县第一。1975年灌溉面积增至1.6万亩,灌区内有5个大队36个生产队亩产超千斤。1979年灌区内亩产达652.5公斤,其中红旗大队平均亩产1000公斤。
1976年10月起按3天降水700毫米的新标准加固,坝底后坡加宽18米,坝身加高3米,溢洪道侧墙加高加长。加固工程于1979年3月完工。共投工65万工日,挖填土石方31万方,超过原有大坝工程量。加固后,正常蓄水量增加300万立方米。
1982年汛期溢洪道底板冲坏,1983年加固,至今无损,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85万亩。
桥下水库 位于淮土乡磜下村鸡田窝。库区集雨面积21.5平方公里,平水年来水量2180万立方米,总库容1012万立方米,淹没耕地325亩,迁移36户、207人。属中型水库。
水库工程由宁化县水电局罗星光等人设计,罗星光、严润和、黄刚强先后任施工技术主管。
工程于1972年10月动工,上场劳力以大队为单位组成20个民工连,上场劳力农忙时保持1000人左右,高峰期达4000人,占全社劳力的50%。淮土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技术不足边干边学,不请一个外来工。资金不足劳力补,日夜奋战,高峰期日上土方3000立方米,建坝阶段节约投资6.3万元。1976年6月大坝建成。1978年10月总长11.8公里总干渠通水。1979年12月13.5公里和12.24公里左右两条分干渠全部挖通。总投工320万工日,全社平均每个劳力投工425工日。
水库于1977年关闸蓄水。1979年11月蓄水至434.74米高度(正常水位)时,发现右山坡与坝体交接处裂缝漏水,裂缝长14米,表面最宽处4~5厘米,在坝体428.8米高程处下挖80厘米,裂缝变成大15厘米、长25厘米的窟窿,在放水隧洞内壁也发现38处漏水。1980年10月加固,对裂缝进行开挖回填灌浆,整修溢洪道,隧洞洞壁灌浆补漏,从平台至正常水位砌石贴坡,在右肩山坡处堆石护坡。1981年竣工验收后未发现新问题。
桥梁涵洞
西溪上溯达陂下17.5公里、武层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