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范畴史》是现代谢庆绵编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将哲学史看作人类认识史、思维工具进化史加以考察和叙述的学术专著。作者具有较高的哲学史素质,多年从事范畴史研究,从1980年至本书出版作者发表了七篇讨论范畴史的论文。本书则从宏观角度对西方哲学范畴发展史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
范畴是指那些外延最广泛的基本概念,是理论思维的一种普遍的逻辑形式。列宁说范畴是“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全集》38卷90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很重视对范畴的研究。我国哲学界对哲学范畴也早有研究,这些研究在方法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考察某一哲学家的范畴或范畴体系,如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范畴或他的范畴体系;另一种是专门研究一个或一组范畴从古至今的演变史,如中国历史上的知行观研究。本书考察的角度则不同于上述两种,作者称之为宏观范畴史。这种研究的特点是对哲学范畴进行整体的、历史的、批判的考察,把每离个时代的哲学范畴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个别范畴只有在系统中才能得到理解。各种范畴体系通过竞争、经受实践的检验和筛选,由此构成范畴的进化史术据各个时期范畴体系的内容和功能的不同,作者把西方哲学范畴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因此,本书伪内容除前两章简略论述和考察范畴史的对象、方法、意义及哲学范畴的起源外,后五章分别对这五阶段进行了评述。
第一,本体沦阶段。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末,人们侧重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核心范畴是“本体”,基本问题是“一般”和“个别。,其他范畴可以说是对本体的外在或内在规定。
第二,观念论阶段。十五至十七世纪,人们转向主体自身的认识,形成了认识论范畴。认识论范畴又经历了三个小阶段。
第三,物质论阶段。十八世纪观念论导向了怀疑论和独断论,于是出现了法国的物质论及其莅畴体系。把认识论提高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高度,“物质”成为统一一切的最高范畴,其他范畴都被看成关于物质的各种属性的规定。
第四,概念论阶段。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西方范畴史的发展又发生了一个转折;转向对思维的探索和规定。“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课题。“思维”或“理性”或“概念”被视为最高的范畴和原则,其他范畴只是思维自身在运动中层开的各种要素或环节。
第五,实践论阶段。随着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产生,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范畴,以“实践”范畴为基础,建立了新世界观的范畴体系,进而把“自然”和“社会”,认识论和本体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人类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以上五阶段亦可看作三大阶段:本体论范畴、认识论范畴、实践论范畴,这就概括了西方哲学思维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二者统一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类的认识围绕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经历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到二者的分离、对立,再到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发展过程。
这样从宏观角度研究西方哲学范畴史,在我国哲学界是一种新的尝试。本书在构思、立论和方法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可供有关专家和研究者参考,亦可供西方哲学史教学和学习之参考。
出版信息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28万字,责任编辑:唐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