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
西安音乐学院下设院系
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成立于1957年,是学校民族器乐教学、科研、创作、表演于一体的教学单位。教学队伍、课程体系、教材、创作作品、获奖面等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特别是以地域文化形成的秦派二胡和秦筝陕西流派更是西安音乐学院的特色之一。
历史沿革
1948年9月,应解放战争需要大批各类人才,贺龙元帅在山西临汾成立了西北军政大学。1949年5月,西安解放,西北军政大学进驻西安后下设军政学院、财经学院、艺术学院。1950年1月,西北军政大学停办并迁至重庆,与西南军政大学合并,而艺术学院改名为“西北艺术学院”。
西北艺术学院开设了5个专业,分别为文学系、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和民族舞蹈系。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改建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音乐和美术两个系保留,文学系合并到兰州大学,民族舞蹈系回到新疆成立了新疆艺术学院,戏剧系合并到西安电影制片厂、陕西省人艺、西安话剧院。1956年音乐和美术系又分建为西安音乐专科学校和西安美术专科学校。1960年,西安音乐专科学校正式升格为西安音乐学院,校名沿用至今。
学校建校之初,教师资源紧缺,民乐方面,只有擅长演奏唢呐的老艺人冯老(名字不详)及秦腔打击乐邸仲春先生。因为教师缺乏,学生们都是自学,同时向民间艺人学习戏曲、民歌和曲艺。民乐的第一位学生是扬琴专业的任英先生,毕业后留校执教。1952年,先后又调入了民间艺人张宝义先生(三弦)和油达民先生(二胡)。至此,民乐专业开设了三弦、扬琴、二胡三个专业,鲁日融(二胡)就是当时的学生。
1954年,鲁日融先生毕业留校,并担任了民族乐器教研室组长,1955年,与油达民先生发起组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民族管弦乐队,1956年开始筹建民乐系,1957年正式成立民乐系,鲁日融先生任民乐系第一任主任,邸仲春先生任第一任民乐系书记,开启了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器乐发展的纪元。
建系之初急需教师,当时系领导的远见,并由吕骥先生等几位大家推荐,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又先后调入了高自成(古筝)、王沂甫(扬琴)、刘长生(唢呐)、杨少彝(琵琶)先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古筝专业、唢呐专业和琵琶专业,完善了各自专业的教学体系,可以说撑起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学科建设,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演奏人才,为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元老们的努力下,尤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相继培养出具有实力的优秀毕业生,他们迅速成为民乐系中坚力量,并培养出当时在全国民乐界响当当顶尖人才,在此期间,已同时在作品创作、音乐表演、乐队合奏等方面出了一大批人才和经典作品,自编教材层出不穷、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国内顶级赛事频频获大奖,教学与实践相得益彰,秦派二胡和秦派古筝已初具规模,成为民乐系特色专业,民乐系的专业设置增加到了14个专业方向,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可谓经历了“黄金时代”。
九十年代,民乐系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期。经过了百十年代的辉煌期,民乐系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乐团发展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积淀,因此在这个时期,发展比较顺畅,师资队伍有了梯队建设,教材不断出新,优秀作品也不断的涌现,除了“秦派二胡”、“秦派古筝”这两个优势学科外,其他学科也不断发展,齐头并进,培养出来的学生分布在各大乐团、高校和民乐教学的第一线。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民乐系现下设四个教研室,分别为弓弦乐教研室、弹拨乐教研室、吹打乐教研室、合奏课教研室。开设有15门专业主课及多门室内乐课程。研究生教学目前有竹笛、笙、埙、唢呐、管子、二胡、古筝、琵琶、古琴、扬琴、中阮11个研究方向。附设有西安民族管弦乐团、秦筝乐团、西安鼓乐团三个艺术实践团体。
学科建设
民乐系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附属中等教育的多层次办学结构。
1987年被批准为国务院硕士学位授予点,是陕西省重点学科,2006年被学院评为重点专业学科系,2009年按照学院“错位发展、凝聚特色、谋求经典”的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民乐系被明确定位为特色学科。
师资力量
民乐系现有专职教师34名,其中硕士生导师19名,教授7名,副教授15名。
所获荣誉
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现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2009年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20年西安鼓乐团队荣获 “三秦团队”支持项目。特别是以地域文化形成的“秦派民乐”特色教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秦派二胡、秦派古筝、西安鼓乐、长安笛韵、平湖派琵琶等特色专业,近年来大力发展排箫、埙等新的特色专业方向,进一步突出了陕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戏曲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学院领导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现任领导.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
院系介绍.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
历史沿革.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3 19:0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