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隍庙
陕西省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隍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大街广济街十字路口以西,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庙址在东门内的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3年)移建今址。
历史沿革
西安城隍庙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创建到迁建于今址,屡屡修建。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开始屡次修葺与增建。清雍正元年(1723年),城隍庙毁于一场大火。同年,川陕总督命人用从明秦王府拆下的建筑材料予以重建,其后清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又屡次维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火灾。城隍庙内的戏楼、二门及钟鼓楼被毁,同年又重新修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隍庙建筑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庙内现存的建筑均系清代所建。
建筑格局
西安城陧庙的范围及建筑规模比较大,据有关文献记载,除中轴线上主要建筑之外,庙东西墙外还有道士居住房舍,兴盛时可达22宫之巨,庙内碑文载:“栋宇崇阁,基地之广甲天下”,就城隍庙的规格等级面言,可见一斑。整个庙院坐北面南,分为庙院与道院两大部分,庙院居正中,而道院主要分布于中轴线东西两侧。庙门朝南并临街,原建有木构六柱三楼大牌坊一座,主楼为歇山顶,两次楼均为1/2歇山顶,屋面饰以琉璃花脊,并施绿色琉璃瓦覆面,檐下斗拱层层出跳,前后对称,整个屋面出檐深远,建筑外观造型庄重舒展,颇为壮观,牌坊已被拆除。整个庙院建筑按照中轴线依次排列,除南面临街牌坊(已毁)、文昌阁被拆除外,从南到北保留下来的有:二门、乐舞楼、牌坊、大殿、寝殿,此外还有东西厢房和偏殿。
主要建筑
乐舞楼
乐舞楼座落于砖砌高台上,面阔3间,进深2间,四周环廊,重檐歇山顶,前檐带3间面宽的抱厦,单檐卷棚歇山顶,榆下饰以斗拱,屋面施以琉璃瓦,并用花脊装饰脊部。此戏楼造型奇特,做工精致,结构精巧,造型优美。
木牌坊
木牌坊,形成为四柱三楼式,主楼最高,为单檐歇山顶,两次楼矮之,檐下斗拱层层向外挑出,前后对称,此楼出檐较深远,外形轴线舒展大方,乃牌坊中精品,另外牌楼还保留有彩画图案。
大殿
大殿面阔5间,通面阔34.5米,进深3间,通进深15.7米,四周置环廊,单檐庑殿顶,屋面施以蓝色琉璃简板瓦,脊部施绿色琉璃,正脊推山不明显,外檐斗拱形式为出七踩三下昂,当心间平身科斗拱施三攒,次梢间各施二攒,两侧面三间平身科斗拱各施一攒,攒档与清式建筑中同类相比较为疏朗。平板枋也较额枋为宽,在建筑用材上也比常见清式建筑尺度要大,比如:外檐一圈檐柱直径大于柱高的1/10之比,均设六扇木格门,形式为清式六抹头格子门,当心间格扇门格心为“苍虫教子”图案,次间、梢间为“金锁套梅”图案,裙板中刻有篦花、麒麟、大象等,做工精巧细腻。殿前原置有明嘉清年间(1522~1566年)铸造的铜狮子1对,今已移全西安碑林博物馆东门前。殿内还有城隍、判官、小鬼等塑像,现已不存在。
寝殿
寝殿为面阔5间,勾连搭结构形式,柱径较细,柱础石为八角高石础,檐下无斗拱,为清式小木作建筑,保存完好,现被街道办事处占用。
文物价值
西安城隍庙,从其规格与范围上来看,是陕西境内保存下来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古建筑群,其中大殿,建成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屋面虽然经过清代修葺,但大木构架仍完整保存着明代建筑的特征,对研究西安地区明代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特别大殿是陕西现存惟一的一座庑殿顶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另外庙内还存有大量的彩画和木雕,这些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雕刻是同类中的珍品。
历史文化
“城隍”二字源于《易经》中的“城复于隍”一语。从周代创建祭祀城隍之风开始,一直到明清两代各地普遍修建城隍庙。百姓凡是祈雨、求晴、禳灾诸事,都要进庙朝拜,祈求于城隍的神灵,以保佑全家平安。
敬奉城隍神,后来发展成为与庙会结合。西安城隍庙过去香火一直很盛,也很热闹,商贾云集,百工技艺俱有,素以繁华著称。城隍庙的庙会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这里还保留有20多个不同类型的行业和商店,出售的货物种类繁多、货样稀奇。
文物保护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西安城隍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陕西省政府划定了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文昌阁、大殿、戏楼,寝宫;一般保护区:二门以北,大殿以南,东至建华东巷,西至建华西巷;建设控制地带:南至西大街,西至大学习街,北至庙后街,东至建华东巷以东50米。
2001年6月25日,西安城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西安城隍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大街广济街十字路口以西。
公交乘坐4、7、15、23、32、43、45、201、205、215、218、221、222、251、252、300、604、611、612、618、622、k630路公交车至【广济街】站下车,步行前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3 08:0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