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Xi'an Aerospace Propulsion Institute)隶属于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亦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是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设计单位。
历史沿革
1958年4月2日,研究所的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三设计部于北京成立,首任主任
任新民。
1965年1月,在
三线建设背景下,第七机械工业部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任新民、政治委员
马云涛一行22人来到陕西凤州(现
凤县)的秦岭深沟中,为中国建设大推力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选址;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一条狭长的“夹皮沟”,也就是后来的红光沟作为067的建设基地。
1969年12月3日,第七机械工业部下发文件,所属各科研生产单位在三线的建设工区统一改称“基地”,十一所所在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067基地在凤州红光沟宣告成立。
1980年、1981年和1990年,凤县地区发生了三次洪水泥石流灾害,给067基地造成了严重损失,70%以上的公路、桥梁、电缆、管道和宿舍被冲毁,绝大部分厂房进水,几百台仪器被水淹没,研究所
宋承河、李宝良、李秉钧等同志牺牲。
1993年,随067基地整体调迁至西安,并成立十一所民品事业部。
2001年,重组更名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23年7月研究所网站数据,研究所有在职职工1800余人,研发设计人员1300余名,有博士研究生导师与硕士研究生导师30余人。2021年,研究所3人被授予“航天贡献奖”,2人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获得“中国航天基金会奖航天贡献奖”,1人被授予“陕西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省国防工业体统十大杰出青年”,1人获“集团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
全国技术能手:薛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杰出青年奖”荣誉称号获得者:刘丹
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十大杰出青年:朱东华、杨宝娥
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彭飞、张彪
陕西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朱东华、赵剑
陕西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项乐
科研机构
据2023年7月研究所网站数据,研究所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1个,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航天科技集团研究中心1个,校所联合创新平台1个,中外联合仿真中心1个;设有所级流体试验技术研究中心、所级热工质试验技术研究中心。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等离子体物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陕西省特种泵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特种密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航天科技集团研究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组合动力研究中心
校所联合创新平台:西安交大—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联合创新平台
中外联合仿真中心:中意联合仿真中心
设施资源
据2023年7月研究所网站数据,研究所重点实验室拥有流场高速动态特性分析系统、动态粒子分析系统、粒子成像测速系统,激光荧光混合比实验系统及其配套的高压、真空模拟及高速气流环境模拟实验条件,可以从事高压、真空环境及高速气流条件下的雾化特性研究,进行气/气喷注器、气/液喷注器、液/液喷注器的混合特性研究和相关的气液流场特性研究;拥有声学特性实验系统、燃烧稳定性热模拟试验等研究条件,可以进行燃烧装置的声学特性和燃烧稳定性研究;拥有燃气成份分析系统、高速红外测温系统等,可以测量NO、NO2、CO、CO2和OH等燃烧组分及其浓度,测量燃气温度及其分布;拥有多种规格的燃烧特性实验系统,可以进行多种燃料燃烧特性试验;拥有精密数控车床、机械加工中心、激光焊机、磁力抛光机、化学铣切机、自动硫化成型机、切边机等三百余台精密设备,厂房面积20000余平方米。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在国防领域,研究所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设计单位,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各种燃烧装置的喷雾、燃烧、燃烧稳定性以及传热与热防护等研究工作,进行结构强度设计分析、振动冲击、静力试验、模态试验、高速转子动力学、动态疲劳研究、工程测试分析及故障诊断。
在民用领域,研究所重点研究节能大气环保工程、等离子体气化熔融技术、晋航炉中试装置、特种装备和流体控制、热能工程等板块。
科研成果
据2023年7月研究所网站数据,研究所成功研制出60余种液体火箭发动机,应用于导弹、火箭、卫星及飞船各个领域,参与了中国历次卫星发射和重大飞行任务;近年来,研究所重点试验室在航天应用产业方面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富氧燃烧技术、低氮燃烧技术、SCR及SNCR烟气脱硝工艺、工业废气废液焚烧处理工艺、余热回收工艺,为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煤化工、建材、冶金、天然气、化肥、化工等行业提供了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及工程总承包服务(EPC);拥有火箭发动机及组件、特种泵阀、特种密封、非标试验系统、测试控制、热能工程等专业的设计和仿真技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知识管理平台和数字化设计仿真平台,集成了发动机热力、气动、燃烧、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等多学科设计和分析工具(包括商业软件和自研软件),打通了设计数据流,实现了产品设计参数化,三维CAD模型和CAE模型实现关联建模,可完成产品的方案设计、参数计算和三维结构设计;自主研制了亚洲最大的高精度闭式循环泵水力试验系统,在中国国内率先开展了大功率泵POGO动态特性试验、高压流量调节器阶跃、频率响应特性等方面的试验和研究。
2018年,在中国航天全年37次宇航发射任务中,研究所研究设计的助推级、一级、二级、三级和上面级等发动机,为长征二号、长征四号火箭提供了全部动力,为长征三号火箭提供80%以上的动力,为远征一号系列上面级提供了全部主动力,为长征十一号火箭提供轨姿控动力;研制成功探月用系列变推力发动机,攻克月面软着陆科研难关,十送北斗卫星完成导航系统基本系统组网。
2022年1月,研究所2项课题获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21年度“钱学森青年创新基金”立项。截至2022年1月,自2016年航天科技集团设立钱学森青年创新基金以来,研究所连续6年共计10项项目获得基金支持。
据2023年7月研究所网站数据,研究所先后获得国家级重大成果奖4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0多项,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几型发动机曾荣获国家质量金奖和国家质量银奖。
2017年12月,研究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2021年1月,研究所等离子体研究中心青年团队以半决赛第一名、决赛第四名成绩获得陕西省国防工业系统创新创效大赛二等奖,涡轮泵研究室、热过程研究中心青年牵头完成“五小”成果分别以全院第一名、第五名成绩获得院一等奖;12月,在第二十五届全国发明博览会中,研究所两个专利项目分别获得金奖和铜奖。
2022年8月5日,研究所在“长安银行杯”陕西省第二届国有企业创新创效大赛决赛中重型发动机总体研究青年团队《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全三维数字化协同创新研发》项目以省国防赛、省赛半决赛、省赛决赛“三个第一”的成绩获管理创效类一等奖;涡轮泵研究青年团队《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高抗空化能力诱导轮技术》项目以省赛决赛第二名获科技研发类二等奖。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23年7月研究所网站数据,研究所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工程力学、流体机械及工程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6月,研究所在发动机介质研究室清水头试验区内建设有清水头安全实训基地培训平台。
2021年2月,研究所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届形势任务教育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在五届形势任务教育大赛中,共获得三次一等奖。
截至2023年5月,研究所研究生导师陈建华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和硕士研究生12人,带领液体火箭发动机国防重点实验室团队培养10余名青年科技人员,多人已成长为主任、副主任或主任设计师。
研究所招收研究生属国家计划内定向生,学制:硕士两年半,博士三到五年,毕业后留所工作。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免收学费,在高校理论课学习期间可享受1700元/月助学金;在所做课题期间可享受2560元/月助学金;对学习成绩和学位论文优秀者给予航天科研机构研究生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免收学费,在高校理论课学习期间可享受2800元/月助学金;在所做课题期间可享受4000元/月助学金,全年助学金、奖学金等合计70000元以上;对学习成绩和学位论文优秀者给予航天科研机构研究生奖励。
合作交流
2021年12月,研究所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新型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动力联合创新团队”;同月,下设的
西安航天源动力工程有限公司与
阳煤集团太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西安正合再生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签约三方合作,签署涵盖六大领域共计6亿元的三方战略合作协议。
文化传统
研究所标识为乘坐火箭的熊猫图案,代表研究所研究方向为航天动力。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