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事略
王称撰古籍
《西夏事略》是宋代王称撰写的记录西夏建国始末的一部宋代笔记。曹溶学海类编》收有此书。按《四库全书存目著录》云:“考验其文,即王偁《东都事略》中之'西夏传',作者抄出,别题此名曹溶《学海类编》收之,失考甚矣。”
内容简介
《西夏事略》其价值是在于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资料。该书记载党项拓跋部贵族在唐末五代时期割据西北,势力渐大;中经李继迁反宋,奠定了立国规模;直至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的历史。
西夏作为一个封建割据政权,先世本拓拔氏之后,唐末拓拔思恭因“镇夏州,讨黄巢有功,赐姓李氏,世有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帮助镇压黄巢领导的农民人起义而有功赐姓李,李思恭任唐夏州定难军节度使,进爵夏国公。其后代李继捧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入朝·并以夏、银等四州地来归,李继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其族弟李继迁为银州观察使。太宗淳化五年(994)。辽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自此以后。李继迁等时或归宋时或联结契丹抗宋。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被辽封为大夏国王,宋则封李德明为西平王;李德明死,其长子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自此夏宋兵事更是不断,夏与辽时有纷争。全书止笔于李元昊“因劓创死”,没藏氏“生谅祚,遂立之,以没藏氏为太后,于是政在没藏矣”。
《西夏事略》叙事一百五十多年,自拓跋思恭节度夏、绥至德明封夏王共有十一位夏主,即拓跋思恭、思谏、彝昌、仁福、彝超、彝兴、克睿、继筠、继捧、继迁、德明。立国后皇帝只述及元吴、谅祚两人。在这十三人之中,重点介绍了李彝兴、继捧、继迁,德明、元昊等五人的生平事迹,其他八人生平都是略写。
《西夏事略》多叙西夏世系更迭,内部争权斗争,以及与宋及辽之间战事,是研究西夏历史的基本文献资料,对于了解各民族政权的历史以及民族关系史有一定价值。另一方面来说,对比传世的《丛书集成初编》本《西夏事略》和《东都事略·西夏传》所记内容可以看出,《西夏事略》仅是《东都事略》卷127《西夏传》,卷128所述史事它并未收入,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删削之伪作,在记事的完整性,史料的完备程度上都无法和《东都事略·西夏传》相比。造伪者今已不考,作伪时间最晚当在曹溶编成《学海类编》时,也就是清朝康熙时期。曹溶在编丛书时,未能详考《西夏事略》的内容,仅凭书名就以为是—部单行的新作,遂收入《学海类编》之中,贻误后人,这完全违背了他的两条收书原则,即不全之书不录,杂抄旧著成编、不出自手笔者不录,所以四库馆臣讥之“失考甚矣”。
版本流传
《四库全书总目》所著录的”编修程晋芳家藏本”《西夏事略》今已不传,《西夏事略》传世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版本:清道光十一年(1831)昆氏木活字排印《学海类编》本,民国九年(1920)上海涵芬楼影印《学海类编》本,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935-1936)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1993年巴蜀书杜出版《中国野史集成》影印本,此本据《学海类编》本排印。《西夏事略》一直靠丛书传世,未见其有单刻本传世。。
作者简介
王称,字季平,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卒年不详。清人陆心源着《宋史翼》卷29有传,但王称误作“王偁”。《宋史翼》本传载,他以国史、实录为基本史料,“断自太祖至于钦宗上下九朝,为《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其非国史所载而得之旁收者居十之一,皆信而有征,可以依据“。南宋著名考据学家洪迈对《东都事略》评价很高,淳熙十二年(1185)他在修四朝国史时向孝宗推荐此书,王称因此被特授直秘阁。《东都事略》为纪传体北宋专史,无表、志,主要记载北宋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立国到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1127)失国共167年的历史,对于研究北宋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许多史料是其他北宋史书未载的,其中卷127、128两卷是《西夏传》,可以把这两卷看成是一部简明西夏史。淳熙十四年(1187),王称以承议郎知龙州(今四川省江油市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王称官终吏部郎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4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