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山西两省,同有一个西字,自古文化风物相近,故取同一个“西”字,称“西商会馆”。
在不同的城市,西商会馆也有命名为
山陕会馆、秦晋会馆的例子。陕西、山西两省在明清时代形成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晋商与秦商(陕商)。山西和陕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晋之好的佳话。当时,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人们通常把他们合称为“西商”。山陕商人结合后,在很多城镇建造西商会馆,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团结了秦晋地域的商人和众多的行业商,在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商人利益、调解商业纠纷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岁月的更替,许多山陕会馆早已消失,但仍有一些山陕会馆保存完好,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名胜古迹。
清代
亳州建立的第一座会馆是西商会馆,也叫山陕会馆。西商因敬关羽,所建会馆名曰大关帝庙,初建时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初建只有正殿三间,康熙十五年(1676年)增建戏楼一座。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新建大殿,殿前增建明轩三间,东西看楼各六间,又增添戏楼木雕彩绘,金碧辉煌,后以戏楼为名曰花戏楼。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碑称:关帝庙特华,内集雕镂藻绘之工,游者每瞻不能去。后来山西帮商人在亳州做生意的越来越多了,还拉上陕西帮商人,西商会馆就改为山陕会馆,后来又分为三个会馆,一个在河北三圣庙,一个在城西二里地藏庵,均是山陕商人联络办公的地方。作为山西和陕西药商集资修建的会馆,山陕会馆寄托了在亳两省药商几代人的梦想。
走进山陕会馆的山门,就是全国闻名遐迩的花戏楼了。当年,这座舞台上经常会有山西梆子戏和陕西秦腔上演。山陕客商还经常邀请当地的官绅和商户来会馆作客。到花戏楼听戏,成为当时商界名流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到了康、乾时候,山陕商人运回去的商品不仅有亳州的药材,还有南方的海盐、糖、茶等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