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是由
田汉根据元代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于1958年改编的历史类京剧剧目。1959年1月5日,由中国国家京剧院及北京京剧团联合首演于北京,
张君秋、
杜近芳、
叶盛兰、
李金泉、
娄振奎等出演。后在
李瑞环主持下再行改编,由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出。
剧情简介
洛阳书生张君瑞赴试,途经蒲东,居住在古刹普救寺,恰逢故相崔珏之女崔莺莺,一见钟情,并向崔莺莺的婢女红娘询问,却遭到了呵斥。正当张君瑞和莺营两心相萦时,河桥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行欲索莺莺为妻。崔夫人没有办法,只得当众说明:谁能退得贼兵,愿将爱女相配。张挺身而出,致书杜确。杜确兵到,解了寺围。不料崔夫人又筵前毁约,命莺莺称张为兄,使一对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莺莺瞒过红娘而又遣她递诗,约张在花园相见。张君瑞跳墙来会,莺莺为礼教所束缚,又恐红娘觉察,临时设计,斥责了张几句而去。事出意外,张君瑞因此成病。莺莺终究不忍,在红娘的支持、鼓励下决计夜入西厢,安慰张君瑞。不久,崔夫人有所觉察,拷问红娘。红娘据实直说,并责夫人失信负义。夫人不得已,把莺莺许配张君瑞。但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立即上京赶考得中后方许成婚。莺莺和张君瑞离愁别恨,涕泣叮咛而别。张君瑞落第归来,崔夫人拒婚,崔莺莺出奔,与张相会于草桥店,夫妻出奔。
作品选段
主创人员
创作人员
表演人员
角色人物
戏曲表现
改编历程
1958年3月,田汉创作了话剧《关汉卿》,6月至8月,完成话剧《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0月,他从福建前线慰问归来后,再度前往西山八大处的长安寺,也就是写过《关汉卿》的西厢房,集中时间和精力改编《西厢记》。为了改编《西厢记》田汉研读史籍、元曲、唐人传奇、《西厢记》的有关剧本。他读《唐书》写传奇剧,就象创编历史剧一般,认真了解该剧所处的时代。他认为对于历史的真实性,传统戏和正史剧当然要求不同。但研究历史背景,对改编传统戏。丰富人物性格,改造人物性格,很有好处。他研读参考性的剧作,有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和《倾杯记》有关速记。田汉写成该剧目后,还继续前往《西厢记》 故事发生地的蒲州普救寺和潼关考察和体验生活。
全剧共有“渡河”、“教弟”、“酬韵”、“寺警”、“赖婚”、“琴心”(1959年演出删除)、“探病”、“闹简”、“赖简”、“寄方”、“拷红”、“送别”(原名“哭宴”)、“逐婿”、“抗命”、“并骑”等15场戏。
20世纪80年代,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市长的
李瑞环同志,在繁忙政务之余修订、整理、改编剧本,在他主持下《西厢记》再行改编,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出,将田汉版本中原有的“逐婿”、“抗命”、“并骑”三场戏都去掉了,使原剧更加凝练精致。
人物扮相
唱腔板式
张君秋为《西厢记》设计了【反二黄】、【二黄原板】、【流水】、【西皮摇板】、【反西皮】、【原板南梆子】、【四平调】等板式,在此之前,几乎无人将这么多种类的唱腔集中运用在一出戏中。《西厢记》整出戏差不多将京剧西皮、二黄腔调中除【慢板】之外的所有板式都用上了。通观全剧,其中重场戏有三场:“赖婚”“琴心”“哭宴”,设计了【南梆子】、【反西皮二六】、【四平调】、【二黄原板】、【反二黄原板】等重点唱腔;而“教弟”“寺警”“赖婚”等场次,则采用了【西皮】声腔的板式;“抗命”一场用了【西皮二六流水】;“并骑”一场用了昆腔曲牌;“琴心”一场用了【四平调】。
【四平调】【反西皮】
传统的【四平调】都是娓娓道来的那种,但张君秋改创的【四平调】却在不同人物身上有了不同的内涵,有的是哀怨,有的是孤寂,有的是悲苦,有的是刚烈,绝无雷同;在“赖婚”一场中,张君秋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段【反西皮散板】转【二六】、【摇板】的唱腔,虽然【反西皮散板】转【二六】、【摇板】在结构上与【西皮】类似,但是它们的旋律却大相径庭,戏剧效果明显。该场中的【反西皮】共十八句,以【散板】引入,中间连着十句【反西皮二六】,最后以【反西皮摇版】收尾。
长短句、变板式
在京剧传统的皮黄腔里很少会出现长短句。张君秋在这方面也大胆尝试,使用了长短不一的句子。像“寺警”中,就设计了【西皮滚板】转【流水】。同时,还使用了“滚唱”的手法——在“滚唱”的同时散转上板,错落有致、高低并行、张弛有度,转散翻高收尾,这种“滚板”的处理极好地塑造了人物;“酬韵”中,崔莺莺满怀少女心事,她接下来唱的“三炷香”采用了旦行西皮中很少使用的低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崔莺莺愁肠百结的内心世界。与忧愁的崔莺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性格阳光而明亮的丫鬟红娘,运用欢快的【流水】,参差不齐的长短句充满了节奏感,中间的下滑音也可爱俏丽,极好地衬托了崔莺莺的黯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西厢记》中很多【原板】借用了【慢板】的腔,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酬韵”,其中就设计有【西皮原板】、【散板】;
崔莺莺在剧末“长亭送别”中的唱段可谓是重头戏的关键唱段。这场戏的板式灵活多变,这场选用【大锣撞金钟】开场,张君秋随着过门唱【反二黄散板】“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低沉的唱腔奠定了这场戏伤感的基调。【正二黄】、【反二黄】常常用【导板】转【回龙】,然而张君秋却不走常规路,他采用【散板】转【回龙】,这种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样是推陈出新的。京胡与二胡拉出重音,弹拨乐弹出低音,两相交织,让人感受到一份缠绵的离愁别绪。
获奖记录
剧目赏析
《西厢记》板式变化繁复,唱腔新、奇、美,出色地实现了张派唱腔甜、亮、脆、美、水的特点,大唱段气势磅礴,小唱段精巧剔透,既柔情万种,又刚韧有力。该剧目从唱腔布局到腔调板式、锣鼓与不同板式之间的过渡转接等,都有严谨的构思,重点场次饱含戏剧力量,其他场次使用【散板】【摇板】【流水】等轻巧的唱腔恰到好处地补充,形成了一种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节奏感。(中国戏曲学院
王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