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门建于
明代。明代初年
朱元璋封次子
朱樉为秦王,藩镇
西安,建秦王府时,它外城墙(
萧墙)的西城门命名为西华门,门外大街在清代演变为西华门大街,解放后到2011年,
西安市人民政府驻此。现今这里是莲湖区委、区政府等所在地。
西华门为西安
明秦王府外城墙的西门, 清代演变为西华门外大街。民国时,改名西华门街。解放后名“西华门”。1966年“文革”时改名人民路,1972年恢复原名。1985年改为西华门大街,同年拓宽。从解放后到2011年,
西安市人民政府驻此。这里是莲湖区委、区政府等所在地,还有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等单位。
西华门大街在其发展过程中,它与“北院”的关系更为密切。自清代起,这里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北院”所在地。清代,
陕西巡抚行署则在西大街以北,北大街以西;陕甘总督(川陕总督)衙署设立在西大街以南,广济街以东。两座大院南北相望,百姓遂以南院、北院相称。
“北院”位于西华门大街路北。北院是清代陕西省的行政中心,因此,清代的西华门外大街上,分布着许多官署。清光绪十九年所绘的西安府图中,其街北由东向西分别是八家巷口、北路保甲局、扶中军参将署、箭道、官书局、北院,街南由东向西则有土地祠、督粮道署。可以说,西华门大街是因“北院”在此而繁华热闹起来的。
清末,西华门大街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至西安。来到西安后,
慈禧太后先住在南院,但是她嫌南院环境不好,又移居到北院巡抚衙门,从此,北院被称为“行宫”。北院门街道办事处提供的资料显示,从1900年至1901年,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北院成为当时全国的行政中心。那时,西安虽未有国都之名,却有国都之实。公文奏章,晋见官员,各省进贡,都在北院办理。许多官员租住在北院附近的西华门大街、北院门等街道,周边的各种银号、店铺应运而生,盛极一时。直到民国年间,北院门仍是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据《西安老街巷》记载,慈禧一行于1901年离开西安后,北院的行宫一直空着,因为按照清廷的规定,皇帝住过的地方,任何人不能使用。
民国时期,北院仍是西安市的一处政治中心,先后有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驻于这里,西华门大街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辛亥革命后,张凤翙、陆建章曾住在北院,1921年,冯玉祥督军陕西时也住在这里。《西安市志》载,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16年(1927年),先后有陕西大学堂、陕西都督府、陕西督军府、陕西巡按使公署、陕西省长公署、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驻此。解放后,西安市人民政府驻西华门大街,直到2011年2月,市政府北迁。2012年10月,中共西安市莲湖区委、区政府等搬迁至西华门大街的原市政府院内。
民国时西华门大街东口街北有“司法科”,又叫“军法处”。解放后,这里先后驻公安三处、公安五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这里成为西安市交警大队所在地,改革开放后,交警大队迁走。《西安老街巷》一书中记载,“军法处”修建于辛亥革命后,是关押犯人的地方,1927年改名为“军事裁判处”,1930年恢复原名。
西华门大街街南,
陕西省中医医院和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占据了半条街的位置。《西安老街巷》中载,1926年,在此设立“军医处”,1930年改为陕西省立医院。解放后,先后改名为陕西省西安医院、西北人民医院、陕西省立医院、省医院第二门诊部、中医研究所,则是陕西省中医医院和陕西省中医研究院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