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千佛洞
甘肃省敦煌市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高窟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之一,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之西而得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党河水库以东约3千米处、党河东流时在戈壁沙碛上冲出的河谷南北崖壁上。窟区东起南湖店,西至今党河水库,全长2.5千米。西千佛洞现存彩塑34身,壁画800余平方米。
名称由来
西千佛洞,因为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
历史沿革
西千佛洞始建的确切年代不详,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中记载,考古及史学专家推知:西千佛洞窟始创年代应早于莫高窟,至少应与也和莫高窟属于同一时期。
民国三十年(1941年),张大千曾对西千佛洞进行过编号,后来敦煌研究院对西千佛洞进行了重新编号,共有22窟,并在《中国石窟·安西林窟》书中正式发表了新的编号。
20世纪5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代管西千佛洞。
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对西千佛洞西段重点窟区进行了全面彻底的维修和加固。
1997年,敦煌研究院设立西千佛洞文物保管所,西千佛洞正式对外开放。
2017年,西千佛洞文物保管所更名为西千佛洞文物保护研究所。下设办公室、文物管理室、保卫科、社会教育部等4个科室。现有职工31人。
景区构造
西千佛洞现存洞窟16个、佛龛22个,共计北魏窟1个,西魏窟1个,北周窟4个,隋窟3个,初唐、盛唐窟3个,中唐窟1个,晚唐窟3个,五代窟1个,回鹘窟1个,元窟1个,另有2个洞窟时代不明。其中1—19窟位于今党河水库东侧约3千米处,余3窟位于南湖店之北。其中9个石窟保存较好,石窟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四壁绘有涅槃像、千佛图、说法图等。中心座四周凿龛,龛内供奉佛像。中心塔柱四面各设一佛龛,正面佛龛内供奉一尊残毁倚坐佛像,佛像已初具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特征。石窟四壁绘制壁画,上部为天宫伎乐,中部为千佛像,下部为金刚力士像,无论是布局还是人物形象都同莫高窟北魏石窟壁画非常相似。
西千佛洞的洞窟形制与莫高窟同时期洞窟基本相同,大致可分为中心塔柱窟、覆斗顶窟、平顶方形窟以及敞口竖长方形大龛等四种类型,但隋代第11窟窟形类似游牧民族的圆形帐,这在敦煌石窟中是孤例。
主要景点
西千佛洞第4窟
西千佛洞第4窟与第5窟共享一个前室,第4窟为隋代始建,唐、回鹘、民国时期都进行过重修。洞窟形制是覆斗形顶,北壁开一龛。
第4窟前室纵浅拱顶,东壁开一门,门内为西千佛洞第5窟。第4窟、第5窟的前室顶部残存着回鹘时期绘制的坐佛一铺。北壁门上是盛唐时期绘制的说法图一铺;门东回鹘画一项光(底层唐画项光)、弟子三身、女供养人二身,下部残存隋画男供养人六身;门西回鹘画一项光(底层唐画项光)、弟子一身。东壁门上是回鹘时期绘制门上坐佛三身,门北是佛弟子二身;门南是一铺漫漶不清的文殊变,底层是唐代绘制的壁画。西壁是回鹘时期绘制的壁画,中间是一铺普贤变,北端是佛弟子四身,南端底层是唐代绘制的。
西千佛洞第4窟的甬道是平顶,残存有回鹘时期绘制的宝盖。东、西壁北起是回鹘时期绘制的药师佛一身和一身漫漶不清的菩萨。
第4窟的主室窟顶是回鹘时期绘制的藻井,垂幔铺于四披,但井心已经毁损;东、南、西披画团花。
北壁龛内民国加砌纵券顶内龛,龛内塑有坐佛一身,坐佛身后是绘制有一棵树、一只虎,东、西壁塑有未完成的弟子各一身;龛外上是民国画上部双凤朝阳,下部两侧弟子各一身;东、西壁回鹘时期绘制的菩提枝叶、一塑像项光。龛外两侧回鹘时期绘制的菩萨各一身,上沿底层隋画天宫栏墙、飞天;龛下两端残存唐画菩萨各二身。
东、西壁是回鹘时期绘制的说法图一铺,上沿底层隋画天宫栏墙、飞天,下残存壸门供宝。南壁回鹘画门上红色愿文题榜一方,门东、西菩萨各一身,上沿底层隋画天宫栏墙、飞天。
西千佛洞第5窟
西千佛洞第5窟开凿于初唐时期,回鹘时期重修。洞窟形制是横人字披顶,东壁开一龛。洞窟甬道的平顶上是回鹘时期绘制一身佛像。北壁是唐代画的观音一身,东侧回鹘画花一枝。
洞窟主室窟顶东披南、北侧残存着千佛,西披北端存有坐佛一身,南侧残存莲座、背光、花树画迹。东壁龛顶画宝盖、二飞天、诸天乐;龛内东壁画背光,两侧各一塑像项光;南、北壁各画一塑像项光、两身佛弟子。龛上画千佛;龛外两侧各画弟子一身,上云中坐佛各二身;龛下残存回鹘时期绘制的壸门。佛龛内是民国时期的塑像。
洞窟南壁中间画有立佛一铺;西侧画观音一身与一信女、云中三坐佛,西端残存有回鹘时期绘制的一身佛弟子;东侧存有力士塑像的残迹,上部画一佛二菩萨赴会,东端赴会佛二身。北壁西侧画释迦行道像一铺,东侧存力士像残迹,上部画云中三坐佛。西壁门北画弟子一身。
西千佛洞第7窟
西千佛洞第7窟始建于北魏时期,西魏和清代曾重修,是西千佛洞现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有中心塔柱,前部为人字披(已塌毁),后部平棋顶。主室中心塔柱为方形,四面各开一圆券形大龛,龛内外塑像多为清代重修。
南向面现存的一身塑像虽已残损,却是西千佛洞唯一保存下来的北魏塑像。塑像身姿挺拔,双肩浑圆,袈裟贴体,既透出身体的轮廓,又显宽松式样,阴刻的衣纹略呈阶梯式,流畅自如。塑像在表现手法上兼有西域和中原特点,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样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样过渡的代表作品。龛内北壁残存化佛菩萨火焰纹佛背光,两侧画弟子各一身。
西向面圆券形龛内清重修坐佛一身,龛壁北魏画菩萨8身。龛外北侧清修菩萨一身,北魏画飞天两身、供养菩萨4身。塔座存西魏重画座沿忍冬纹边饰,下画男女供养人、比丘、比丘尼数身,底层露出北魏画力士数身。
北向面为圆券形双树龛,由双树组成龛柱、龛楣,浮塑龛柱,绘龛眉。这种形式最早见于莫高窟第275窟思维菩萨像龛。龛内清修坐佛一身,存北魏画飞天、菩萨数身。龛顶一对飞天造型生动,已摆脱早期那种僵硬的姿态,呈现出与莫高窟北魏、西魏时期飞天一样的轻盈与活泼。塔座存西魏重画忍冬纹边饰,下存男女供养人、比丘、比丘尼、力士各数身。
东向面龛内清重修坐佛一身,龛内存北魏画飞天、菩萨各数身,龛楣画忍冬化生;龛外北侧存北魏塑菩萨一身,画飞天、菩萨各数身。塔座下存西魏画男女供养人、比丘、比丘尼、力士各数身。男供养人身着圆领窄袖衫,下袴褶。女供养人身披帔巾,上着大袖襦,下着间色裙,与莫高窟西魏时期第285窟内供养人服饰相同。
窟内北、东、西三壁分上、中、下三层。上段画天宫伎乐,中部画大面积的千佛,下部画金刚、力士。
西千佛洞第8窟
西千佛洞第8窟始建于北周,隋代重修。洞窟平面呈方形,有中心柱,前部人字披顶损毁严重,后部为平棋顶。
中心柱南向面开一圆券形龛,龛内塑坐佛1身、菩萨2身,画弟子5身。龛顶画飞天2身,菩萨1身。浮塑龛柱、龛楣,龛楣画火焰忍冬莲花化生。龛下座身壁画残存供器,但已漫漶不清。
东、西向面各绘说法图1铺,下残存男、女供养人、比丘、比丘尼、力士各数身。北向面无画。
窟顶前部人字披北披12各椽格间各画手执莲花的供养菩萨各一身,多已残损;后部平棋顶西侧残存飞天莲花忍冬平棋3方,东侧残存隋画斗四莲花忍冬平棋3方。
窟内北、东、西壁壁面布局大体可分为上下四层。最上层画飞天、栏墙和垂幔,其下方画千佛,占较大面积,千佛下方画供养人,再下方壁角处化力士。北壁西端千佛中间绘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图1铺,略晚于莫高窟西魏第285窟的同类题材。多宝佛塔以圆券形龛代表,内并坐二佛结跏趺坐,皆着袒右肩袈裟,看内外两侧分侍立二菩萨。下残存男女供养人、比丘、比丘尼、力士各数身。西壁北端的千佛像中间绘涅槃经编1铺,与莫高窟北周第428窟同类题材属同一时期。画面两端绘有高大的婆罗双树,中间释迦佛右胁而卧,佛身光上方为众多的举哀弟子。在佛前方有一站立的世俗人物形象。二佛并坐说法图与涅槃经变画幅均较大。东壁后部上沿绘珠宝、飞天14身、栏墙、垂角,上部绘千佛,千佛中绘说法图1铺,皆为隋画。三壁下部残存男女供养人、比丘、比丘尼、力士各数身。东壁下部还画有供养棚车一辆。
东壁后部和窟顶东侧现存壁画为隋代所绘,技法成熟,是西千佛洞为数不多的隋代壁画的代表之作。
西千佛洞第9窟
西千佛洞第9窟始建于西魏,后经北周、隋、初唐、回鹘、清代时期重修。洞窟的平面呈方形,有中心塔柱,前部为人字披顶(已塌毁),后部为平棋顶。
窟室中央为方形中心柱,中心柱只在南向面开一龛,龛内是清代重修的坐佛1身,龛内壁还存有西魏时期绘制的婆薮仙1身、唐代画弟子2身;龛外两侧分别为唐代画的日、月及云中坐佛,下底层存西魏残画。龛楣图案尤其有特色,它不同于北魏常见的火焰纹图案,而是1铺完整的交脚菩萨说法图,而且保存得很好,是西魏原作,与莫高窟西魏时期的第288窟龛楣莲花供养化生图案风格相近。龛外两侧各存1身弟子塑像,都是清代作品。中心柱西向面存北周画千佛,千佛中画说法图1铺。北向面回鹘画并坐三佛1铺。东向面南侧唐画千佛,北侧回鹘画菩萨1身。窟顶都有损坏,前部人字披的南披画两身飞天,北披残存隋代补画飞天,后部平棋顶残存北周画斗四忍冬莲花化生平棋2方。
东西壁南端各设有像台。东壁上沿画天宫伎乐,中间隋画宝珠;中部画说法图1铺;南端像台残存早期立佛粗胎1身,北端回鹘画药师佛1铺,下部残存男女供养人及侍从、车马、力士等。
洞窟西壁上部北周画天宫、垂幔;中部北周画千佛;南端西魏画一浮塑项光,两侧朱墨白描伎乐飞天各2身。北壁存回鹘画涅槃变1铺,画面中佛的形体较大,右胁而卧,着田相袈裟,周围有众多举哀弟子;画面以土红色为主色调,佛的面部五官间用石绿勾勒。南壁上部画千佛,千佛中初唐画说法图1铺;下画男女供养人数身。
西千佛洞第11窟
西千佛洞第11窟始建于北周,后经隋、初唐、回鹘、清代时期重修。窟形似游牧民族的圆形帐,这在敦煌石窟中是孤例。北壁开一圆券形龛,龛内民国修坐佛一身。
南北帐顶两侧绘制千佛,南侧中段北周绘制的千佛部分已脱落,后经回鹘重新绘制了千佛十七身。千佛着红色袈裟,面部肤色已氧化变成了黑色。
洞窟的供养人分男左女右,主室东壁下方,男供养人幞头靴袍,或襦裙大裘;西壁下方,女供养人头饰盘髻,身体修长,穿窄袖小衫,系长裙,披帛很自如地从两肩或两肘弯垂下,动作优雅,色调柔和。
甬道东西两壁现存回鹘画供养菩萨各三身,继承了唐代遗风,头戴宝冠,带有耳环、项圈、臂钏、手钏,柳叶眉,双腮圆润丰满,唇上有“蝌蚪形”胡须,或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经卷。
西千佛洞第16窟
西千佛洞第16窟开凿于晚唐,后经五代、宋、回鹘、民国时期重修。
洞窟分为前室和主室。主室是覆斗形顶,在洞窟北壁设有佛床。洞窟前室顶部是横券顶,东北角和西北角残存有回鹘时期绘制的边饰。北壁的上沿是五代时期绘制的十八身坐佛。门上是回鹘涂红色的愿文题榜一方,旁边的重层壁画的底层是五代时期绘制的坐佛。西壁北端残存有五代时期绘制的八身坐佛,中间底层是晚唐绘制的一身男供养人。
甬道顶部残存回鹘时期绘制的立佛一身。甬道西壁是回鹘可汗与四身男侍的供养像。回鹘又称回纥,是中国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先民,两汉时期称为丁零(或丁令),南北朝时期称为高车。回鹘是隋唐之际所用的称呼,初游牧于蒙古草原,后定居于西域和河西走廊一带。公元8—9世纪之间,回鹘一度称雄于蒙古草原,后由于内讧及瘟疫,势力受挫,公元840年前后,回鹘政权覆亡。此后,余众分三批向西迁徙,迁至葱岭以西的回鹘建立了喀喇汗(亦称黑韩)王朝;迁至河西的回鹘,盘据甘州,史称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迁至西州的回鹘即高昌回鹘。部分回鹘部众散居于敦煌及周边地区,在归义军政权的统治下与各民族交融。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叶,世居瓜(现瓜州)沙(现敦煌)地区的回鹘族,逐渐形成一股强大势力,在敦煌曹氏家族衰微、无力抵御外力入侵的情况下,瓜沙地区的回鹘族于1030年前后掌握了瓜沙政权,史称“沙州回鹘”。
甬道东壁是回鹘女供养人两身,通过回鹘女供养北侧可以看到五代时期绘制的千手眼观音一铺,南侧重层壁画下面露出的一身菩萨一身,学者推断是宋代绘制的。
主室窟顶绘制团花井心的藻井,垂幔铺于四披。值得注意的是在窟顶南披的西部,有回鹘时期补绘的千佛图像。
主室北壁的佛床上是民国塑坐佛一身、乘狮文殊一身、乘象普贤一身,而北壁中间则保留有晚唐时期制作的浮塑佛背光,两侧却是回鹘风格的飞天与弟子各两身、一铺火焰纹塑像项光。北壁西侧上部底层露出了唐代绘制的赴会佛。佛床两端残存有回鹘女供养人各五身。
洞窟主室东、西两壁各为回鹘时期绘制的塑像项光、弟子一身、说法图一铺,不同的是东壁下部残存回鹘女供养人八身,西壁残存回鹘女供养人十身。南壁门上的一铺七世佛是回鹘时期绘制。
门东侧药师佛一身,其底层是残存的唐代绘制的菩萨。门西侧绘制有高僧像、回鹘王子供养像各一身。
西千佛洞第18窟
西千佛洞第18窟是中唐时期始建,五代时重修。
洞窟为覆斗顶形。北壁开凿的佛龛,是中唐时期常见的盝顶龛,龛内设马蹄形佛床,龛外两侧各有一个塑像台座。窟顶的藻井井心是交杵莲花,藻井的边饰垂幔铺于四披。四披上绘制着千佛,千佛中有说法图各一铺。
北壁佛龛顶部中央现在残存着精美的五朵团花,佛龛的北披绘制有立佛五身、东披立佛五身。佛龛内的北壁绘制有边饰,垂幔下是莲花卷草火焰纹浮塑佛背光,两侧屏风各一扇半画观音普门品。佛床的上部绘制有卷草纹边饰,壸门内绘制有供宝。佛龛的东、西壁屏风各三扇画观音普门品。
东壁绘制药师经变一铺。药师经变是根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成,主尊持钵的是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是治疗众生生老病死之痼疾的大药王。他有胁侍日光、月光菩萨,还有十二药叉神将,保护众生免于苦难。画面以东方药师佛为主体,身处画面中央,前部是水榭歌台,水池中央的宝台,以两色琉璃铺成,富丽繁华,水池中碧波荡漾,莲花盛开。画面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佛前是规模巨大的舞乐场面。药师经变两侧本来有“九横死”与“十二大愿”,此窟现仅存“十二大愿”画面。
西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一铺。构图同样采用凹形环抱式布局,中央是西方净土世界,佛坐在莲花座上说法,四周众天人、菩萨听法。佛身后是华丽、巍峨的宫殿楼阁,天空中箜篌、琵琶、横笛等“不鼓自鸣”乐器凌空飘荡,似乎正在演奏出美妙的音符。佛前的平台上,舞伎正翩翩起舞,两旁两组乐队正在演奏着美妙的音乐,向人们展示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限美好。
南壁门上残存降魔变一铺。降魔变的宗教背景是当释迦牟尼佛成道时,魔王波甸率领魔众前来阻挡。画面中佛陀的结跏趺坐端坐中央,面相祥和平静。周边环绕魔众,魔众或持弓箭、或持长兵器等,面目狰狞、呼喝怒号,与佛陀的安宁持重对比明显。南壁门西绘制不空羂索观音一铺。画面中的不空羂索观音头戴化佛宝冠,一面六臂,面目熙怡。披鹿皮衣结跏趺坐,佩戴璎珞珠钏。六只手或持三叉戟、或施无畏印、或把羂索。根据佛经记载,持诵《不空羂索经》的人,能在现世中获得二十种功德。这幅图像极具对称之美,也是研究佛教密宗的重要图像之一。
西千佛洞第19窟
西千佛洞第19窟始建于五代时期,宋代重修。此窟的洞窟形制相对较特别,顶部是纵平拱顶。北壁开凿一个纵平拱顶的大型佛龛,龛内设马蹄形佛床,佛龛中塑有一身倚坐佛、一身菩萨残像。
窟顶是宋代绘制的一身立佛,相对于洞窟内其它佛像,立佛的体量巨大,其两侧各绘制一身飞天。
佛龛顶部绘制菩提宝盖,两侧各画一佛二菩萨赴会。东壁绘制三身菩萨、两身天龙八部、一身天王;西壁绘制三身菩萨、两身天龙八部、一身天王。佛龛外东侧画一身赴会菩萨、七身罗汉;西侧是三身罗汉。
此窟沿东西两壁筑有像台,最初塑有十六身罗汉像,现存十三身,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现十六罗汉的题材。南北两壁均描绘罗汉像,东壁绘制四十六身罗汉,西壁绘制九十五身罗汉,故此窟又被称为“罗汉堂”。
文化活动
5・18国际博物馆日
2020年5月18日,敦煌研究院联合新华网,将用150分钟全景呈现包括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榆林窟、炳灵寺石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在内的甘肃六大石窟辉煌灿烂的古代艺术。其中莫高窟第45窟、炳灵寺石窟第169窟、榆林窟第3窟、西千佛洞第9窟等多个“特别洞窟”首次全球直播亮相,而这场直播的全程“导游”解说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莫高窟(西千佛洞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之西而得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党河水库以东约3千米处、党河东流时在戈壁沙碛上冲出的河谷南北崖壁上。窟区东起南湖店,西至今党河水库,全长2.5千米。
交通
飞机
出发地一敦煌莫高国际机场一款煌市一乘西线一日游大巴/出租车至西千佛洞
火车
出发地一敦煌火车站一敦煌市一乘西线一日游大巴/出租车至西千佛洞
汽车
出发地一敦煌市一乘西线一日游大巴/出租车至西千佛洞
出发地一自驾至西千佛洞
门票
全价票,30元/人/次;优惠票,15元/人/次。
开放时间
旺季开放时间(4月1日—11月30日),开放时间:08:30—17:30;售票时间:08:30—17:00。
淡季开放时间(12月1日—3月31日),开放时间:9:00—17:00;售票时间:9:00—16:30。
参考资料
西千佛洞简介.敦煌研究院.
西千佛洞.敦煌研究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4 18:25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