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是
西北工业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西北工业大学的前身西北工学院和华东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自建校之初就设有“企业组织与计划教研室”,为工科学生开设“企业组织与计划”课程。
1957年,并校后设立新的“企业组织与计划教研室”。
1979年,“企业组织与计划教研室”发展成为“管理工程教研室”,隶属于原“飞行器制造工程系”,为全校各工科专业本科生开设“现代管理”课程。
1982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
1983年,获准在西北工业大学设立“航空宇航系统工程及管理工程”硕士点。
1984年,经原国家经委和航空工业部批准在学校设立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
1985年,成立管理系。
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与管理系一起在全国率先招收“设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本科生;同年起,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和管理系与英国
兰卡斯特大学、
基尔大学和
赫尔大学联合培养MBA,是中国国内最早的中外联合培养MBA项目之一。
1990年,管理系和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同时双方的实验室合并,成立管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2003年,成立国际项目管理研究院。
2006年5月,实验室被评定为校级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2010年10月,成立应急管理研究所。
2013年,学院作为创始成员加入中欧商学院联盟(ACE),同年4个项目管理学位教育项目通过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全球项目管理学位教育鉴定中心(GAC)认证。
2014年,学院加入欧洲管理发展基金组织(EFMD);12月,成立可持续运营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15年5月,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确定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6年11月,成立西北工业大学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2017年9月,成立管理案例研究与开发中心。
2019年,学院成为国际商学院认证组织AACSB会员。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2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5个专业系,5个本科专业。
专业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信息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会计系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9月,学院有教职员工1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0人、副教授51人,80%以上教师具有中国国外留学、访学经历。有中组部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国家级人才计划讲座教授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1人,中组部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人才计划(引进类)入选者1人,陕西省人才计划(短期)入选者3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3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1人。学院还聘请了一批中国国内外大学的学者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为讲座教授或讲席教授,形成了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中国国内外大学学者及企事业单位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
爱思唯尔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车阿大
国家级人才专项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贾明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管理科学奖专项奖-英才奖获得者:
田庆锋学科建设
据2022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程管理硕士(MEM)、会计硕士(MPAcc)
教学建设
2001-2006年,学院教师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多篇,主编或参编出版教材30部。截至2018年5月,学院教师共承担教改项目30多项,其中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获得校精品课程共有两门。
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由专业基础课实验室、专业课实验室、项目管理实验室、财会模拟实验室、创新创业研讨室、团队实验室和大学生Enactus创新实践基地组成)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9月,学院有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军民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国际项目管理研究院、应急管理研究所、设计管理研究所、可持续运营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
科研团队:产品开发与质量管理研究团队、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系统工程及创新管理研究团队、信息系统与知识管理研究团队、项目管理能力与绩效评估研究团队、可持续战略与跨组织项目管理研究团队、创新战略与军民融合研究团队、公司战略与运营管理研究团队、型号工程与项目管理研究团队、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团队、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管理研究团队、生产物流系统优化与管理研究团队
研究成果
截至2022年9月,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到款超过2000万元。学院对接中国国家战略,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承担C919大飞机、神光3号激光装置、某新型战机等一大批重大横向管理咨询项目,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学院新增UTD24顶级期刊论文4篇、FT50期刊论文8篇、ABS3级以上论文31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认定的A类期刊论文48篇;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7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2项;围绕陕西省企业融资、陕西省军民融合快速响应中心建设、西安发展硬科技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报告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
(参考资料)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9月,学院与中国境外二十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院校签署本硕3+2、3+1+1项目,双硕士1+1+0.5项目、学分交换项目等多类合作协议,选派硕士生、博士生开展联合培养或学习进修项目,出国(境)访学人数超过300人。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面向全球招收本科、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有留学生200余人,开设全英文课程70余门。学院引进来自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高校的多位国际学者为学院海外讲席教授,每年邀请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教授举办学术交流讲座,开设国际暑期学堂。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LOGO创意来自篆体的“管”字,结合了英文,传承中华文化“管理学”精髓的同时,体现与国际接轨的开放与包容。色彩传承自“西工大蓝”,突显大气、稳重的学院特色。造型为中国传统的“钟”,表示“时间管理”在管理学的重要性,及其“稳如钟”的稳重、平衡之意。管字上方的“竹字头”为携手并进的两个“人”,寓意“团结,包容”,表达了管理学“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方的“官”字巧妙地融入了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的英文缩写NPU。
精神文化
汇聚名师,造就英才;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管理学院。
立足中国实践、创新管理知识、培养业界精英、服务社会发展。
立足中国实践:立足中国国情,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未来领军人才。
创新管理知识:建立研究型学院,瞄准世界管理学发展的前沿,通过开展高水平管理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探索管理学的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并将新的发现付诸实践,为管理学理论发展与创新做贡献。
培养业界精英:开展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管理学教育,为行业培养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富有开拓创新能力与领导能力,兼具本土化经验和全球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服务社会发展: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研究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社会所需。
敬业、务实、开放、创新。
敬业:全体教职人员树立崇高远大的职业理想,保持敬重热爱的工作信念,培养笃行不倦的工作态度,秉承精益求精的工作方式,牢固树立主人翁精神,全身心融入学院的各项工作,树立高度自觉意识,贡献学院发展。
务实:从实际出发谋划发展和工作,科学决策,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求真务实地落实学院发展。
开放:随时保持对外界的敏感度,以积极的态度和宽广的视野面对新事物、新变化,勇于学习接纳,善于求同存异,以开放为机遇,以开放促建设,多元化支持学院发展。
创新:打破思维定势,以革新和创造的态度不断提出顺应发展趋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径、新方法,以创新统领各项工作,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驱动学院发展。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