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llege,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是
西北工业大学下设的
二级学院,创办国际智能无人系统大会、中国航空兵器大会、航空武器系统学术年会,是中国电子学会智能无人系统分会等组织挂靠单位。
办学历史
1958年,创建西北工业大学无线电系,是全国最早设立的无线电技术专业和电子工程专业的单位之一。
197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航空武器控制、航空武器设计专业整体并入。
1984年11月,以遥控遥测专业为基础,成立了无人机研究所(即365所)。
1994年,设立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1995年,“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5月,成立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2007年,“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物理电子学”开始招收研究生。
2011年,获批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航空电子综合技术”。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9月,学院设有微纳电子与集成电路系、电子工程系、系统与控制工程系、通信工程系、信息工程系5个教学系,开设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通信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5个本科专业,本科生采用电子信息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模式。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9月,学院有教职工213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具有博士学位123人,海外博士15人),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34人),副教授87人,讲师17人;实验技术岗12人,管理岗12人,专职科研岗8人,统招统分博士后10人,其他教辅岗31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陕西省教学团队,4个教学名师工作室。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军委装备发展部专家1人,装备发展部海军电子装备技术专家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全国高等学校骨干教师2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国防科工委511人才1人,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4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6人。
国家教学名师:段哲民
国家级教学团队:电子系列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陕西省教学团队:电子系列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航空电子综合系统教学团队、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团队、通信工程教学团队、高频电子线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院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入选陕西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原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3个,国防紧缺专业1个,陕西省名牌专业3个,陕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一流课程4门,陕西省精品课程8门,陕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陕西省一流课程6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国防紧缺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陕西省名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通信工程
陕西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截至2021年9月,学院承担国家级创新型人才培养国际合作项目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国家规划教材2部,国防特色教材4部,工信部规划教材3部。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电子科学与技术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处于B+档。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等
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
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
国防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国防特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等
陕西省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9月,学院有5个国家级实验室/基地/研究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研究中心,5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其中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研究中心3个、创新中心3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劳模创新团队。
国家级实验室/基地/研究中心:飞行器综合体效能分析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无人机特种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研究中心:空天电子信息感知与光电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空天电子系统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信息获取与处理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飞行器综合体效能分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陕西省物联网工程实验室、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高可靠无线通信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协同创新中心:西安虚拟现实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华为-西工大移动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海格-西工大先进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工大-中兴通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陕西通用飞机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信息获取与处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脑机一体化及其无人系统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9月,学院近年来,承担装备预研、国防科技创新、国防基础科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点以上项目百余项,先后以第一单位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以联合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 2项。获CVPR 2012最佳论文奖、APSIPA领导与贡献奖为代表的国际学术奖20多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9月,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了省部级及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5位国际院士专家担任顾问教授,IEEE Fellow、院士等50 余人次来校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一项,2人分别当选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FEIAP主席和亚太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会APSIPA副主席,20余人担任 IEEE TGRS、JSTARS、TSIP 等重要国际期刊编委。先后主办 IEEE ICSPCC 国际会议、IoTaaS等。
文化传统
电子信息学院LOGO:由小写字母“e”和“i”组成,分别代表electronic(电子)和information(信息),“ei”组合图案可视为由卫星、飞机、舰船组合形成,体现“三航”学科特色;中间的“i”可视为人,体现“育人为本,人才强院”的工作理念;“ei”组合图案形似“电”字,其波浪型尾端具有向上的趋势,既有积极向上、迎难而上之意,更有后浪推前浪、不断发展的趋势,体现“信息科技引领未来,求实创新成就梦想”的学院文化;图案色彩统一采用白底、蓝字,体现西工大蓝。
整体造型优美,寓意深刻,主旨鲜明,简洁庄重;将学院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学科特色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内涵、较高的艺术性和时代感;图案和色彩的搭配庄重典雅,标志性强,具备易于识别、容易传播的优点。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知名校友
卢湖山、 秦天放、张永强、张平、刘斌、王汉阳、吴仁彪、康凯、陈永光、蔡昌荣、曹庆年、李春华、张振中、张景亭、陈乃强、李鸣、吴德伟、安建亭、谢根华、洪建胜、周为民、周波、李锋、杨力平、郑育才、尹述炎、周贵荣、王永生、邹庆元、高文坤、吴良斌、汪晓明、王合龙、张金华、赵春玲、尤伍、齐重阳、朱荣刚、宣晓刚、王红、张绍卓、谢建峰、王文斌、刘清明、程宇峰、陈雷、王明洲、何胜强、魏屹、季晓光、王卫华、蒋丹丹、周大林、 薛红喜、贺增林、孙方平、王毅然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