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西北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The Northwest University History School)是西北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1902年,西北大学前身陕西大学堂成立。
1912年,学校开设“史学科”。
1924年,“史学科”改称“史学系”。
1937年,西北联合大学设立历史系。
1939年,学校南迁汉中城固后改名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为文学院三系之一。
1946年,学校迁至西安,设四院十五系,马师儒以文学院院长兼任历史专业主任。
1964年,成立伊斯兰国家研究所,1978年改名为中东研究所。
1979年,成立西北历史研究所。
1981年,获得中国古代史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2年,获世界史方向硕士学位授权。
1984年,获得专门史(中国思想史)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硕士及博士学位授权点;西北大学古籍研究所成立。
1986年,获世界史方向博士学位授权与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成立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与周秦汉唐研究中心。
1992年,成立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1993年,获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5年,历史专业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并设立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7年,历史学学科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999年,成立西安事变研究中心。
2002年,历史专业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2003年,《中国传统文化》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中国通史》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2005年,中国史专业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周秦汉唐文明史》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新增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新增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新增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硕士点。
2007年9月,专门史学科通过教育部评审,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8年,“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实验区,历史学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
2009年,《中国历史文选》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成立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西北大学军事史研究中心。
2010年,历史学院成立;同年“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被列为陕西省教学团队,新增国学本科专业。
2011年,成立以色列研究所,中国史、世界史专业分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2年,中国史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4年,西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成立。
2015年9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成立。
2017年,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入选教育部2017年度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历史学专业被评为陕西省一流专业。
2019年—2021年,国际政治专业停招。
2020年,历史学专业入选2019年度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世界史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西北大学宋辽金史研究院成立;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20年度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中获评优秀。
2021年3月,西北大学宋辽金史研究院正式获批陕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023年,正式成立西北大学中华民族史研究中心;获批中央四部委设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4年3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开设3个本科专业(方向),6个教研室。
本科专业: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国学方向)、世界史
教研室:宗教文化教研室、历史文献学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中国古代史第一教研室、中国古代史第二教研室
学科建设
据2024年3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世界史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世界史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专门史
师资力量
据2024年3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教职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教授19人,副教授21人,讲师15人;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陕西省社科名家1人、陕西省“特殊人才支持计划”专家3人,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2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3人;有1个陕西省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据2024年3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创新实验区,1个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1个陕西省特色专业,1个陕西省一流专业,1个陕西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2008年,学院本科生撰写的论文获第六届全国“史学新秀奖”三等奖。2015年,2件学院本科生的作品在第十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2018年,学院本科生撰写的论文获第十一届“全国史学新秀奖”二等奖。2019年,学院2名世界史专业本科生的论文在“首届全国世界史专业、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论坛”中分别获二、三等奖。2021年,学院世界史专业本科生的论文在第二届全国世界史专业论坛暨“海国图志奖”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2022年,学院研究生创新成果获陕西省第六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一等奖。2023年,学院研究生获首届“励耘”全国历史学研究生论文竞赛一等奖。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4年3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1个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1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
研究成果
据2024年3月学院官网数据,“十四五”以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十四五”规划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工程《(新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卷)、《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秦汉三国卷)(隋唐五代卷)(共和国卷)以及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学界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3篇,出版著作29部。
截至2012年7月,学院教师“十一五”以来获批国家级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5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西部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7项(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项、青年项目5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博士后基金2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其他重要项目23项,总计科研经费207.45万元;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9篇、核心期刊发表91篇、其他重要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15部,继续出版《周秦汉唐文化研究》年刊;相关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其他省部级奖项1项,西安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12年7月,学院在中国思想文化资料室、世界地区国别史资料室和西北民族史资料室等3个专业资料室之外,重点建设了一座历史学综合图书资料室,分为历史图书资料室、考古图书资料室、期刊资料室和史学基地学生阅览室,藏有中外文书刊近10万册,其中线装书2.5万册,宗教典籍上千册。资料室与国内许多高校和日、韩、美、奥等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常年保持资料交换关系,具有网络查阅资料信息功能。
学术交流
2021年10月,由学院、中东所与《史学月刊》编辑部共同举办的“第五届新史学青年论坛:社会变迁与国家治理”在学校太白校区举行。2022年7月,由学院副教授裴成国召集并主持的长安中国中古史沙龙第26期举行。2023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和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历史理论研究所青年学术研讨会”在学校太白校区召开。
由《史林新苗》编辑部举办的西安史学“新潮”论坛,被兄弟院校师生誉为“国内本科生史学论坛的旗帜”;此外,学院每学期举办的新刊发布会、读书会、学术交流会等活动为校内外同学提供了研习史学的平台。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笃学、厚德、夯行。
社团文化
截至2017年9月,学院学生社团按照社团性质可划分为学生志愿类社团和学生兴趣类社团:志愿类社团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讲解队、西安博物院志愿讲解队、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志愿讲解队、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志愿讲解队、“爱·渡”青年志愿者协会等5个社团;兴趣类社团包括国学社、汉服社、辩论队等3个社团。
2017年10月,由学院主办、西北大学国学社承办的第一届“与古为新”杯国学知识竞赛成功举办,来自南北校区的三十名同学参加了比赛。2022年5月,西北大学国学社举行了汉服成人礼系列活动。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学院大事记.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教研室.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4 21:14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