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襄阳市综合型国家三级甲等医院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公卫、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甲医院,被授予全国百佳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湖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湖北五一劳动奖状、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单位、市疫情防控重大贡献记功集体,国家级胸痛中心、中国心衰中心、中国房颤中心、中国高血压达标中心、国家4星高级卒中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筛查防治中心、湖北省帕金森病临床研究中心等20多个医疗中心、基地落户医院。
历史沿革
大众医院(1949~1950)
1948年襄樊解放,此时百废待举,襄阳专署副专员余益奄指示,要求恢复文化、教育、卫生工作,并提出建立一所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公立医院(因当时只有私人诊所和教会医院),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医疗问题,故命名为大众医院(院址设在现医院所在地)。
襄樊市人民医院(1950~1981)
1950年5月,襄樊实行县、市分家,许万里任襄樊市副市长。由于许万里任大众医院董事长,因此把大众医院纳入襄樊市管理。同年8月大众医院更名为襄樊市人民医院。为解决人民群众就医难的的问题,在樊城前街官码头附近开设第一门诊部。
1952年,接收黄瑾保产院(职工7人);1953分别接收德来医院(职工7人)、方济医院(职工35人);1954年接收民船诊所(职工4人)。
1980年组建中医科;成立人事科、保卫科。1981年,护理管理工作从医务科分出,单独成立护理部。内科专业开始划分为消化、心血管、血液、神经、普内专业组。同年,医院开始向解放路以南发展,为建门诊大楼,征地9.05亩,于12月(五层)7816㎡门诊大楼动工建设。1981年全院职工43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1人。开放病床282张,年收治病人7825人次,门诊量281163人次,大中型手术4165例。
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1982~2008)
1982年6月,襄樊市人民医院更名为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升格为县团级单位。同年,大外科发展为两个独立病区:普外、胸外专业为外一科,脑外、骨外专业为外二科。1983年,成立传染科,设病床51张,并附设肠道门诊。
2008年3月,新建28层综合病房大楼正式启用,贵宾病房设独立病区;普外科扩大为二个病区,并恢复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放疗中心与肿肿瘤科合并。至2008年,医院已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等七所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医院、实习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科研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湖北省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湖北省脊柱微创培训中心,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国际爱婴医院、红十字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至2008年医院占地面积7万㎡,建筑面积14万㎡,其中业务用房面积8万㎡。全院职工1440人(含招聘职工33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64人,正高职称41人、副高职称150人、中级职称366人、初级职称607人,博士8人、硕士75人、本科学历520人。9名专家被聘为硕士生导师。全院离退休人员268人。
2024年10月,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东津院区项目将完工,预计2024年年底投入使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东津院区项目位于奥体大道以东、华光路以西、肖营路以南、王家河路以北,总建筑面积54673平方米。该项目编制床位400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栋4层门诊医技楼、一栋11层的住院楼、一栋3层感染楼以及配套设施,是一所二级综合医院。
科室设置
神经内科、内分泌、超声影像、护理专科、肾病、消化、呼吸、普外、皮肤、急诊、疼痛、病理、心内、儿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手外科、泌尿外科等
现任领导
党委副书记、院长: 周卫兵
党委委员、总会计师:樊奕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林小舜
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恒平
党委委员、副院长:周兴建
党委委员、副院长:焦蓉
副院长:周佩洋
所获荣誉
2020年9月21日,获“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2020年12月,获评2019-2020年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21年6月,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被授予湖北省“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4年7月13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优秀等级通过中国创伤救治联盟“高级创伤中心”的严格评估,被授予“高级创伤中心”称号。
医院地址
东院区地址:中国湖北省襄阳市解放路15号
西院区地址:襄阳市樊城区云兴路3号
高新院区地址:襄阳市樊城区桃园路9号
康复院区地址:襄阳市襄城区卧龙大道10号
东津院区地址:襄阳市东津新区中南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17 14:5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