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平城(今
辽阳市)是前284年左右兴建的
燕长城的东部堡垒,本为东胡,
山戎或者
箕子朝鲜的重要城市。
历史资料
襄平城是中国东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燕国的军事要塞。
襄平城地理位置,东、北衍水(太子河),西小辽水(浑河),西南首山在望。自古以来为我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
襄平是辽阳最早名称,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将秦开击败东胡,筑长城以为屏障,自造阳至襄平,并设辽东等五郡以辖其地。襄平为辽东郡治所在地。
争论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襄平”影响到“红学”中关于曹雪芹的祖籍问题,就更有襄平考定的必要。康熙六十年《上元县志》记载:“曹玺……著籍襄平”,也把辽阳称襄平,曹玺是曹雪芹的曾祖父,辽阳无疑是曹雪芹的祖籍,即为雪芹故里。既不是河北丰润,也不是铁岭。清末民国迄今,史学家认定襄平为辽阳,如杨同桂《盛京疆域考》,金毓黻《东北通史》及今人的《
东北历史地理》都记载了汉辽东郡治襄平为辽阳。现在的辽阳市文圣区,“文革”前一直称“襄平区”。为了纪念辽阳古襄平这个名字,现在依然存在着“襄平办事处”基层组织。铁岭为什么没有呢?铁岭曹雪芹研究会为了曹雪芹“关内祖籍丰润,关外祖籍铁岭”说,编印《红楼梦与铁岭》和《曹雪芹真祖地铁岭》两本专辑。文中借“著籍襄平”发表“辽阳不是古襄平”一文。学术讨论有不同看法而相互切磋,是正常现象,也有益于学术的发展,但不能把秦汉时期辽东郡治襄平随意说是铁岭,是无分岐的争论。作者引用《盛京通志》中“铁岭,本襄平县地”这一条,书原意是说铁岭属襄平辖境,即属辽东郡,误为铁岭是“襄平”和襄平在铁岭,更是不可思议。
曹雪芹祖籍辽阳,有三碑为证,不是靠推论而争的,而铁岭说:有坟墓、有故城、有后代,全是空话,又无碑石记载。否定辽阳是曹雪芹祖籍,却又拿不出任何真凭实据,而在“襄平”这个辽阳古名上,大作空空无味的文章。至于铁岭有无曹家一支族人,有待今后去探讨,现在提出祖籍铁岭说,为时过早,襄平是铁岭,更是无稽之谈。
历史
战国
燕昭王时,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结果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北长城西端起自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东北),向东到达襄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北面)。
秦
公元前222年,燕国终被秦吞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全国分为36郡,辽东郡仍沿袭燕国郡制,郡府设在襄平县。
襄平城 始建于战国燕,经秦汉至晋600余年仍称其名,是东北地区建城之始。
两汉
两汉时期沿袭秦制也设置辽东郡管辖辽东地区,但是西汉时东北亚大多数事务由后来被称为汉四郡的乐浪郡,玄菟郡等管辖。如扶余国属于东汉的属国,据后汉书记载,扶余国行政区划本来隶属玄菟郡,汉献帝时,其王求改属辽东郡(后汉书/卷85)。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原少安,而辽东郡偏居东北,则得以振兴,此时襄平城的规模宏大,很多中原文人志士避难于此,城内外居住人口达到30余万人。189年,辽东太守公孙度(襄平人)自立为辽东侯,称平州牧,分辽东郡为辽东、中辽、辽西三郡,辽东郡领襄平、居就、安市等8县。公孙度之孙分公孙渊执政后,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不久称藩于东吴孙权。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奉命率魏军讨公孙渊,同年公孙氏割据政权被消灭,辽东郡并入魏国版图。魏在原公孙氏控制地区设平州(仍治襄平城),辖辽东等5郡。在襄平设东夷校尉,统管高句丽等东夷民族。曹魏时辽东郡辖9县,襄平为首县。后平州合并于幽州。
晋
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复置平州,辖辽东、玄菟、昌黎3郡。 又设护东夷校尉,平州刺史兼护东夷校尉,管理自平州以北至今
黑龙江流域东北大陆及朝鲜半岛各民族 。晋朝咸宁三年(227年)封司马蕤为辽东王,辽东郡改为辽东国。六年后,复为辽东郡。晋大兴二年(319年)鲜卑族慕容廆建前燕,攻陷辽东郡,占据襄平,并把辽河以东地区划为辽东属国,治所在襄平。前燕时期,平州下辖辽东、辽西等10郡。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死,子慕容皝袭辽东郡公,后自称燕王。东晋太元五年(380年),前秦灭前燕,辽东归前秦管辖 。
公元384年,慕容皝子慕容垂起兵复国,是为后燕。东晋末,中国北方高句丽族兴起。公元404年(东晋元兴三年)高句丽据有辽东之地,改襄平城为辽东城。襄平一名 至此废除。后燕地入高句丽。北燕又乔置辽东郡于今辽宁西部。
南北朝
北魏太延元年(435年),高句丽高琏派使臣进贡于北魏,北魏拜琏都督辽海诸军事,为辽东郡公,高句丽王。公元492年,魏以高句丽王云都督辽海诸军事,为辽东郡开国公。公元519年高句丽王云卒,以世子安为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封高句丽王阳为辽东郡开国公,辽东王。北齐后废辽东郡,高句丽短期处于实际独立地位。此时辽东城城廓位置和规模与西汉时期相同。由前燕至南北朝末期近300 年间,辽东地区先后由前燕、前秦、北魏、北齐、北周等王朝统治。
唐朝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举兵征高句丽,辽东城,在被高句丽统治了240余年之后重新归属中央政权。唐太宗改辽东城为辽城, 置辽州,第二年罢辽州。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攻灭高句丽。置安东都护府,公元676年(仪凤元年),安东都护府移治辽东城。
辽金
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占辽城州。翌年改为东平郡,置防御使,并“铸铁凤以镇之”,因称辽阳为铁凤城。辽天显三年(公元92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改东平郡为南京,迁东丹国首都于辽阳,建东丹王宫(今辽阳市老城东北隅)。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南京为东京,设东京道,置辽阳府并辽阳县,辽阳遂为五京之一。这是辽阳行政建置上称“辽阳”的开始。从襄平县到辽阳县,治所一直在今辽阳市白塔区。公元1116年,新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克辽东京辽阳府,金袭辽制,以辽阳为东京,仍为国之陪都,以后改东京道辽阳府为东京路辽阳府,路、府均治辽阳老城。辽阳府辖四县一镇:辽阳县、鹤野县、宜丰县、石城县、长宜镇(隶属鹤野)。
元明清
元朝建立后,公元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行省直辖七路一府,省、路治所均在辽阳城;辽阳路领辽阳、盖州、懿州三县。明代在辽东废州县,实行军卫制。公元1384年(洪武十七年)置定辽中卫、治辽阳城。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亦在辽阳。辽东都司下辖二十五卫、二州,其辖区相当今辽宁省的大部。公元1621年(后金天命六年),辽阳为后金攻克。当年努尔哈赤便定都辽阳,在太子河东岸建了新城——东京城,三年后又迁都沈阳。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辽阳设府,下辖辽阳、海城两县,府、县均治辽阳老城,不久府治移至沈阳。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辽阳县为辽阳州,属奉天府管辖。此建制延续至清末。